怎么把电脑系统镜像-如何封存电脑系统镜像
1.数字取证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2.电子档案系统应包括哪些功能
3.怎样在网上进行?
4.推动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数字取证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数字证据的取证原则和方法
数字证据是计算机和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产物,是将法律与高科技相结合的一种新形式的证据。数字证据的取证规则、取证方式都有别于传统证据,需要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获取,因此在数字证据的取证过程中应当注意规范取证流程,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一、数字证据的取证程序应严格规范
1.证据现场的保护。取证人员进入现场后,应迅速封锁整个计算机区域,将人、机、物品之间进行物理隔离;保护好计算机日志,对数据进行备份,切断远程控制;封存现场的信息系统、各种可能涉及到的磁介质、内部人员使用的工作记录、程序备份和数据备份;提取涉案计算机硬盘、移动磁介质、光盘等,特别应注意对当事人随身携带的存储介质的提取。
2.证据的提取和固定。提取和固定数字证据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确保对目标计算机中的原始数据不产生任何改动和破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字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在取证过程中,应在对案件有关的计算机中的数据和资料不进行任何改动或损坏的前提下进行备份,记录备份的时间、地点、数据来源、提取过程、使用方法、备份人及见证人名单并签名。
3.证据的分析。应当注意的是,所有的检查和分析工作应该在备份件上进行,以保证原始证据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对数字证据进行数据分析,必须考虑计算机的类型,用的操作系统,是否有隐藏的分区,有无可疑外设,有无远程控制、木马程序及当前计算机系统的网络环境。对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还应该注意检查所有的日志文件,对在该系统上使用过的用户操作时间以及操作记录进行登记,查看可能进入或使用过该机器系统的可疑程序。
二、数字证据取证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证据原始性
1.对原始数据进行备份后利用备份的数据进行分析,不能对原始数据直接进行分析。要在不破坏原始介质的前提下,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取出有效证据。为保证原始介质数据的完整性,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镜像拷贝,然后对拷贝进行分析。
2.对原始数据要进行冗余备份。数字证据在保存时应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完整的拷贝。冗余备份一方面避免了由于数字证据本身的不稳定性造成备份数据的丢失,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同时对拷贝文件进行调查和分析,提高取证效率。
3.在备份复制过程中,以及对备份复制的硬盘或镜像文件进行数据分析、恢复、检验时,应当使用安全只读接口,使用写保护技术进行操作。对重要证据文件还应取必要的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等技术,并且应当记录分析过程所使用的设备型号、序列号,所使用的软件的名称、版本号、具体操作过程以及检查结果等,制作相应的工作记录或检验文书。
4.详细记录取证全程,保证证据连续性。将数字证据从获取生成之后到提交法庭作为审判依据的过程中产生的变化都进行记录和说明。在移动硬件之前,把被提取的设备在现场中的相对位置、具体外观和连接状态用照相、录像、绘图、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用摄像机记录检验分析的全过程,尤其对解除封存状态、检查过程的关键操作、重新封存等主要步骤应当多角度录像。
5.保障硬件环境安全可靠。存储数字证据的介质必须按照科学方法保全,应该远离磁场、高温、灰尘、潮湿、静电环境,避免造成电磁介质数据丢失,防止破坏重要的线索和证据。还要注意防磁,特别是使用安装了无线电通讯设备的交通工具运送数字证据时,要关掉车上的无线设备,以免其工作时产生的电磁场破坏计算机及软盘、磁带等存储的数据。
电子档案系统应包括哪些功能
电子档案系统应包括哪些功能
档案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档案流水化集功能实现多人多客户端对多本档案同时进行扫描集功能,并按操作角色进行分工及权限管理。以下我为大家整理了电子档案系统的功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档案类型管理:
可自由定义档案的管理类型及其架构,符合国家标准。
2、档案属性管理:
属性分为系统标准属性与可由用户自定义的附加属性,并可根据分类进行继承,并且可以调整自由匹配列表显示属性,实现客户对于不同类型档案(如实物档案和照片档案)属性管理的需要。
3、档案信息的集:
提供属性新建、扫描新建、网页新建、批量新建等多种档案录入功能。支持Excel表格导入形成案卷与卷内目录以及数字文件的根据题名、档号、顺序号等对应信息批量对应上传的功能。
4、归档编辑功能:
文件归档编辑功能,综合档案的录入、纸质扫描文件的引入、电子文件的引入、批量录入、批量修改、综合档案表格打印等,在一个界面上,即可实现从文件到档案的全过程。
不同的用户可根据被授予的权限,在不同的文件管理分类中分散进行整理工作,亦可利用归档编辑功能实施集中整理,甚至根据管理需要,用混合模式对归档文件进行整理,大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管理的灵活性。
5、权限管理:
针对不同管理对象(如不同的电子案卷)可取不同的权限控制,提供使用权限以及接触密级权限的二维权限管理。
6、编号管理:
档案注册可自动生成归档编号、统计文件数及页数,完成档案归档
7、档案借阅申请:
当只有条目阅读权,但需要查看信息的内容时,可向该条信息的管理员申请借阅电子文档。
8、档案利用统计:
有权限的用户可随时对文档的利用情况、利用明细以及利用排名等信息进行可自定义、借阅人等范围的统计。不仅掌握文档资料的利用情况,还能统计文档的使用热度。
9、档案检索:
持按关键字搜索、限定属性的组合条件搜索以及全文搜索。
10、过期档案管理:
根据国家法规和行业规章,档案都是有保管期限的,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实体可以销毁。对于电子档案,超过保管期限时,可以注销,也可以删除,但如果存储空间许可,注销或转移保存更为可取。
电子档案存储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电子文件的存储管理,保障电子档案的安全保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电子文件存储与管理规范》〔GB/T 18894-2002〕、《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和有关法规、国家标准、行政规章,结合重庆市实际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参照重庆市电子档案管理技术标准执行。
第三条 本制度以维护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为原则,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和可利用性。
第四条 基本术语解释
(一)电子文件是指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数字形态记录。它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传输、存储和利用的文件,用数字(比特)形态表现,通过编码和解码来输入和输出。
(二)电子档案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形成,经鉴定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按照有关电子文件存储管理规定处理并且已经存储的电子文件。
第二章 电子档案的存储
第五条 电子文件具有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非人工直接识读性、复制传递的高保真性、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信息内容的易改性、载体的不稳定性等特性,并且对于不同信息类型的电子文件,由于其技术特点不同,存储载体和记录信息的标准、算法也不同,所以电子档案的存储应根据电子文件的特点分别取措施保证其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
(一)字处理文件
1、TXT文档可以作为电子档案直接存储。
2、XML文档可以作为电子档案直接存储。
3、对于其它类型的文档,如果无法转换为XML或TXT格式,则应按原格式存放并将有关的软件和计算机系统信息一并存储。
(二)图像文件
1、TIFF格式可以作为电子档案直接存储,有特殊压缩参数的要作说明。
2、JPEG格式可以作为电子档案直接存储,有特殊压缩参数的要作说明。
3、其它格式应转换为以上两种格式中任意一种,有特殊压缩参数的要作说明。
4、对于无法转换格式的应按原格式存放并将有关的软件和计算机系统信息一并存储。
5、由扫描仪获得的图像电子档案,对于普通纸质档案来说光学分辨率不低于200dpi,对于照片档案来说分辨率不得低于600dpi。
6、由缩微胶片扫描仪获得的电子档案,对于16mm胶片来说分辨率不低于200 dpi,对于35mm胶片来说分辨率不低于600dpi。
(三)图形文件
1、图形文件的存储要求参见图像文件的存储要求。
2、存储时应注意其设备依赖性、易修改性等问题,对相关软件及各种数据信息应一并存储。
(四)影像文件
1、MPEG格式、比特率4Mb/S以上的影像文件可以作为电子档案直接存储。
2、对于无法转换格式的影像文件应按原格式存放并将有关的软件、压缩算法和计算机系统信息一并存储。
(五)声音文件
1、WAV格式声音文件可以作为电子档案直接存储。
2、MP3格式声音文件可以作为电子档案直接存储。
3、对于无法转换格式的声音文件应按原格式存放并将有关的软件和计算机系统信息一并存储。
(六)多媒体文件
1、多媒体文件包含多种信息形式,信息完整的多媒体文件可以作为电子档案直接存储。
2、多媒体文件依赖的计算机软硬件信息及相关参数应一并存储。
(七)数据库文件
1、数据库文件DBF格式可以作为电子文件直接存储。
2、对于无法转换格式的数据库文件应按原格式存放并将有关的软件和计算机系统信息一并存储。
(八)超文本文件
1、超文本文件包含的信息较多,存储时注意数据的完整性。
2、信息完整的超文本文件可以作为电子档案直接存储。
3、超文本文件依赖的计算机软硬件信息应一并存储。
(九)计算机程序
1、计算机程序可以作为电子档案直接存储。
2、计算机程序依赖的软、硬件平台说明应一并存储。
(十)数据文件
1、数据文件的类型较多,包含以上所示的多种类型,具体类型的存储办法参考以上各类型的存储办法。
2、数据文件应对数据来源进行说明并一同存储。
第六条 对电子档案的说明性文档一律用TXT文档编写。
第七条 在符合软、硬件平台条件下,应保证电子档案能正常被计算机所识别、运行,并能准确输出。
第八条 电子档案中涉及的`口令、密匙、权限管理说明等应同电子档案一并存储。
第九条 保存与纸质等档案内容相同的电子档案时,要与纸质等文件之间互相建立准确、可靠的标识关系。
第十条 用扫描仪、压缩卡等设备获得的电子档案,如果用非标准算法,则应将相关软件一并存储。
第十一条 计算机系统运行和信息处理等过程中设计的各类参数、管理数据等应与电子档案一同存储。
第十二条 电子档案应该拷贝到耐久性的载体上,一式3套,一套封存(A),一套供查阅利用(B),一套异地保存(C)。对于加密的电子文件,则应在解密后再完成上述工作。
第十三条 在相同条件下,电子档案的存储载体的选择应优先考虑可靠性和先进性。本标准推荐的存储载体是:只读光盘、磁带等。禁止使用软磁盘作为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载体。
第十四条 对于具有稳定可靠的网络环境的单位具体要求:
1、电子档案应存放于指定的计算机服务器上,服务器必须取磁盘镜像、双机容错等备份措施。
2、内部局域网要有可靠的安全防范措施和管理制度,系统设备更新时必须制定严格的数据转换办法,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并能在新系统中运行。
第十五条 电子档案的保管要求除应具备纸质档案的一般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条件:
1、存储载体应作防写处理。不得擦、划、触摸记录涂层。载体应直立存放,作到防尘、防变形,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2、环境温度选定范围:17---20℃,相对湿度选定范围:35%--45%。
3、存放时应注意远离强磁场,并与有害气体隔离,远离热源。
第十六条 电子文件存储时必须检查及其他危害计算机的隐患,对于不能清除隐患的电子文件不得存储。
第十七条 存储电子档案的光盘应放入盒中存放,A、B两套电子档案应分开保管。
第十八条 电子档案的有效性保证:
(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发展,存储载体或电子档案数据会出现兼容性问题。
1、存储载体出现兼容性问题时应更换先进、可靠的存储载体进行复制。
2、电子档案数据出现兼容性问题时应对电子档案进行升级转换并进行复制。
3、复制后旧版存储载体应至少保留四年。
(二)刻录光盘时用整盘刻录(disk-at-once recording)方式,不得使用多段刻录(multiseion recording)等方式。推荐使用的刻录软件为: NERO BURNING6、WINONCD6以上版本。
(三)对磁性载体每2年、光盘每4年进行一次有效性、安全性检查,对存储载体的寿命、存储载体的兼容性、电子档案的兼容性等问题进行抽查,抽检率不得低于30%,发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四)存储在磁带上的电子档案,每年应倒带一次,五年转存一次。
(五)检查、拷贝、转换等情况要做好登记。
;怎样在网上进行?
1、打开学信档案的主页,按照在线验证报告→高等学历→中文版的顺序进行选择。
2、下一步会弹出窗口,需要设置报告有效期和选择支付方式。
3、如果选择查询码支付会收到查询码,输入以后点击确定。
4、这个时候等支付成功返回主页以后,可以点击查看打开认证信息。
5、这样一来通过点击打印(或者下载),即可在网上进行了。
推动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陈贤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地质队)
摘要 地质档案是记录地质信息的载体,伴随着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高速发展,传统的地质档案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如今数字化和信息化对于地质档案的全新需求。笔者分析了推动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针对当前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进行了科学的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指出推动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领导重视,加大经费投入,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和技能,加快数字化进展,确保地质档案信息安全,以实现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地质档案 信息化 建设
在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加快地质档案工作融入信息社会的步伐,大力推动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迅速、有效地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地质档案信息,充分发挥地质档案在矿产保障和地质技术服务中的作用,已是各地勘单位和广大地质档案工作者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笔者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地质队的工作实际,就推动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若干思考。
1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及其设备,如计算机、光盘刻录机、照相机、扫描仪等运用到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中,建立档案信息系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地完成对地质资料的接收、编目、著录、统计、检索等,使档案管理方法更具科学性,大大提高地质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提升整个单位的技术水平,实现地质档案信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1.1 方便检查查询,提升工作效率
传统的纸质档案查找利用起来相当麻烦,首先档案管理者要翻账本从目录中找出档案,然后按照记录,到浩如烟海的档案库进行查找,这个过程中费时费力,并且不可避免地对档案造成损坏,而且同一份档案在同一时间只能由一个人借阅,无法满足多人的需要。在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之后,利用计算机对档案或文件资料进行一次性的著录或输入贮存,即可实现在计算机上即时查询,将所需档案检索出来,省略了手工操作的重复劳动,还能同时满足多人共享,简化了流程,提高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使档案管理人员从纯粹的档案管理中解脱出来,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利用好这些地质档案上来,做到职能从管理向服务及研究过渡。
1.2 改善档案管理,提高时效性
实现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可提前以管理档案的形式管理电子文件等有用信息,及时提出档案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让档案管理方式从档案的保管转变成档案的信息化服务、管理和集,进而使档案能实现科学配置,从而为地质工作提供更及时、更高效的服务。
1.3 支撑科研活动,促进开发利用
地质档案的管理是手段,开发利用才是目的。地勘单位多年的地质工作集存了数量众多的地质档案,它是地质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国民经济建设和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科学研究的依据和基础,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和使用价值。不论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调查等,都离不开地质档案作为重要依据。相比传统的纸质载体档案,通过扫描技术、光盘技术,一份电子文件可以同时记录文字、图形、图表、声音等各种媒体信息,从而为地质技术人员提供更为翔实的科研材料,促进地质档案的充分利用。
2 地质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保管状况不佳
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地质工作,使地勘单位积累和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地质档案。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地质队截至2014年6月底,库存地质档案达到2764档,总计123045件。相当一部分地质档案,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形成的地质档案资料,大多为低质蓝图和手抄本,随着时间的流逝,蓝图正在褪色,字迹正在消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手抄本的纸张亦正在逐步老化,造成信息丢失而无法正常使用。还有一些重要矿区、典型矿床的“热点”地质档案资料,由于借阅次数多,也造成一定的破损。这些地质档案都是地质工作者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辛勤工作的智慧结晶,既是野外勘查过程的真实反映和记录,也是地勘单位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要想保存利用好宝贵的地质资料只能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地质资料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尤其是电子文件全文数据库建设,实现地质资料档案信息数字化,这将大大减少对纸质资料的查询,降低了纸质档案遭到破坏的可能性。
2.2 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档案资料工作给人的印象就是几个中年妇女在故纸堆中“钢笔抄抄、糨糊刷刷、绳子扎扎”,暮气沉沉。档案资料部门长期处于一个“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造成了档案室人才配备不合理,人员素质整体不高,表现为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安于现状、懒于学习、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强、对地质档案数字化、信息开发能力不足等。
2.3 对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重视
一些地勘单位的领导对地质档案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地质档案管理人员配备、待遇和工作经费等方面差强人意,导致高素质人才不愿从事地质档案管理工作。
3 加快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3.1 保障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与经费投入
地质档案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信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地质工作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勘单位各级领导应予高度重视,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尽力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给予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为档案部门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支持档案部门的建设和发展。
3.2 提高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优化队伍结构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要稳步开展,就需要有高素质的档案工作者。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核心内容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计算机超强的运算与数据处理能力给档案管理者带来了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检索方法,这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掌握地质、物探、化探等地学专业的基本知识,了解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过程,知道不同专业不同阶段应该形成哪些地质资料,才能按照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标准,根据本单位馆藏资料的类别特点,对已经收集的文字、图纸等资料,在方便查找便于保管和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分类整理,设置相应的归档类目。地质资料管理人员还要能熟练地应用数字化技术、信息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技能。只有掌握了地质档案的形成过程和手段等专业知识,才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管好档案。因此,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重藏轻用”档案管理思想,改变“你求我供”的被动服务方式,改变机械的手工管理方法,树立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地勘单位应注意引进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建立适合地质档案信息化和现代化需要的复合型的专业队伍,以适应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3.3 加快实现地质档案信息化、数字化进展
地质档案是广大地质工作者长期从事艰苦野外地质工作和室内汇编整理出来的辛劳和智慧的结晶,为了便于保存、使用,纸介质地质资料数字化迫在眉睫。地质档案工作者要加快实现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扫描仪把纸质档案数字化,逐步建立起目录检索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使档案信息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传递和被使用,这既是地质工作现实要求,也是档案管理的必然取向。建立档案目录检索数据库后,档案管理人员根据借阅者的要求,只要在计算机输入资料名称、工作时间、矿种类别等任意一项或两项关键词,就可以马上从数据库中检索出有关的地质档案资料信息,方便、快捷、准确地为借阅者提供服务,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全文数据库就是用扫描、拍摄等方式,将纸质档案录入计算机,并建立相应的电子文档号,查阅时只要输入所需档案的电子文档号,就可以很方便查阅,不需要再到库房调用纸质档案,延长纸质档案的保存寿命。
3.4 加强地质档案信息安全管理
地质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虽具有快捷、优质、高效的特点,但也存在安全问题,尤其是随着网络应用越来越普及,计算机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凸显,涉密的地质档案,一旦通过不正当渠道泄露出去,就会对地勘单位经济利益乃至国家安全造成重大的损失。首先,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让他们了解到档案流失、泄密的严重后果,以及他们所要承担的相应责任。档案管理人员要学习档案设备的维护知识,计算机要安装加密软件,实现文件的强制自动加密,自动加密文件离开单位电脑环境无法使用,这样就可以防止别有用心的人把地质资料带出。其次,要防止档案数据丢失。储存档案信息的计算机要镜像备份,还要用光盘、磁盘、移动硬盘等工具另外储存,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再次,地质档案工作用计算机要全部为涉密计算机,要与互联网完全隔离,并安装保密监控软件,计算机USB接口要封存,严把数据的入口、出口关。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内容广泛,涉及地质资料的整理、开发利用,相关人才的培养等。在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树立新的观念,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地质档案工作队伍的建设,优化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这样档案信息化建设才能稳步、高效地推进。
参考文献
[1]任改莲.浅谈电子时代的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J].档案与社会,2013(2):32~33.
[2]黄少芳,刘晓鸿.大数据时代地质资料信息化发展探讨[J].中国国土经济,2013(10).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