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系统演变-电脑系统的发现史
1.电脑的发展史?
2.电脑历史上最早的系统是什么啊
3.世界上最早的电脑系统是什么?
4.计算机的发展史是什么样的
5.电脑的发展史有哪些?
电脑的发展史?
电脑的发展历史
电脑的学名叫计算机,电脑是用来做计算的。在古时候,人们最早使用的计算工具可能是手指,英文单词“digit”既有“数字”的意思,又有“手指“的意思。古人用石头打猎,所以还有可能是石头来辅助计算。缺点:手指和石头太低效了
后来出现了”结绳?“记事。?缺点:结绳慢,绳子还有长度限制。
又不知过了多久,许多国家的人开始使用”筹码“来计数,最有名的就要数咱们中国商周时期出现的算筹了。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时使用的工具就是算筹。?算筹的缺点:使用算筹计算太麻烦了,很不方便——计算时需要慢慢摆放。
于是,人们发明了更好的计算工具——算盘,算盘最早可能在汉代萌芽,在南北朝时期定型,利用进位制计数。使用时需要配合一套口诀——好比计算机的软件。算盘本身还可以存储数字,使用时很方便。至今,算盘还在被使用。
15世纪,随着天文和航海的发展,计算工作越来越繁重,计算工具急需改进。
1630年,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在使用当时流行的对数刻度尺做乘法运算时,突然想到,如果用两根相互滑动的对数刻度尺,不久省去了用两脚规度量长度了么。他的这个想法导致了机械化计算的诞生,但奥特雷德对这件事情并没有在意,此后200年里,他的发明也就没有被实际应用。 18世纪末,发明蒸汽机的瓦特成功制作了第一把计算尺,在尺座上增加了一个滑标,用来“存储”计算的中间结果,这种滑标很长时间一直被后人所沿用。 1850年以后,计算尺迅速发展,成为工程师随身携带的”计算器“,一直到20世纪五六时年代,计算尺仍然是工科大学生的一种身份标志。第一台真正计算机的出现
1623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出生,三岁丧母,后由担任税务官的父亲养大。在帕斯卡小时候,看到父亲费力的计算税率税款的时候,就想帮父亲做点事情。
19岁时(1642年),帕斯卡发明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台机械计算机——帕斯卡加法器。它是一种系列齿轮组成的装置,外形像一个长方盒子,用儿童玩具那种钥匙旋紧发条后才能转动,只能够做加法和减法。然而,即使只做加法,也有个“逢十进一”的进位问题。聪明的帕斯卡采用了一种小爪子式的棘轮装置。当定位齿轮朝9转动时,棘爪便逐渐升高;一旦齿轮转到0,棘爪就“咔嚓”一声跌落下来,推动十位数的齿轮前进一档。
1662年帕斯卡去世,不久后,在德国的大数学家莱布尼茨看到了帕斯卡关于加法计算机的论文,勾引起了他的发明欲。莱布尼茨早年经历坎坷,后来获得了一次去法国的机会,在巴黎的时候,他聘请了一些著名的机械专家和能工巧匠,终于在1674年制造出了一台更完美的机械计算机。
莱布尼茨发明的新型计算机约有1米长,内部安装了一系列齿轮机构,除了体积较大之外,基本原理继承于帕斯卡。不过,莱布尼茨技高一筹,他为计算机增添了一种名叫“步进轮”的装置。步进轮是一个有9个齿的长圆柱体,9个齿依次分布于圆柱表面;旁边另有个小齿轮可以沿着轴向移动,以便逐次与步进轮啮合。每当小齿轮转动一圈,步进轮可根据它与小齿轮啮合的齿数,分别转动1/10、2/10圈……,直到9/10圈,这样一来,它就能够连续重复地做加法。连续重复的计算加减法
连续重复的计算加法是现代计算机做乘除法采用的办法,莱布尼茨的计算机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一应俱全。在介绍莱布尼茨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传说大约在1700年左右的某天,莱布尼茨的朋友送给他一副中国的”易图“,其实就是八卦图,在看八卦图的时候,发现八卦的每一种卦象都有阴阳两种符号组成,这不就是有规律的二进制数字么,于是他就由此,率先系统提出了二进制的运算法则,直到今天,我们用到的计算机还是使用的二进制。)
计算机发展到现在还是人去操作机器,还没有实现人与机器的对话,或者会所是把人类的思想告诉机器,让机器按照人的想法去自动执行。说到实现人机对话,就要说一下另外一个行业——纺织业。
提花编织机是具有升降纱线的提花装置,是一种能使绸布编织出图案花纹的织布机器。
最开始编织机编织图案相当费事。所有的绸布都是用经线(纵向线)和纬线(横向线)编织而成。若要织出花样,织工们必须细心地按照预先设计的图案,在适当位置“提”起一部分经线,以便让滑梭牵引着不同颜色的纬线通过。机器当然不可能自己“想”到该在何处提线,只能靠人手“提”起一根又一根经线,不厌其烦地重复这种操作。
1725?年:法国纺织机械师布乔发明了“穿孔纸带”的构想。布乔想出了一个“穿孔纸带”的绝妙主意。布乔首先设法用一排编织针控制所有的经线运动,然后取来一卷纸带,根据图案打出一排排小孔,并把它压在编织针上。启动机器后,正对着小孔的编织针能穿过去钩起经线,其它则被纸带挡住不动。于是,编织针自动按照预先设计的图案去挑选经线,布乔的“思想”“传递”给了编织机,编织图案的“程序”也就“储存”在穿孔纸带的小孔中。 1790年?的时候法国机械师杰卡德,基本形成了改进提花机的构想,由于当时正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卡德为了参加革命,无暇顾及发明创造,直到1805年才真正完成”自动提花编织机“的制作。杰卡德为他的提花机增加了一种装置,能够同时操纵?1200?个编织针,控制图案的穿孔纸带后来换成了穿孔卡片。 在后来电子计算机开始发展的最初几年中,在多款著名计算机中我们均能找到自动提花机的身影。 18世纪末,法兰西发起了一项宏大的工程——人工编制《数学用表》,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计算工具,导致这项工作极其艰巨。发足数学界调集和大批的数学家,组成人工计算的流水线,算的昏天暗地才完成了17卷大部分的书稿,即便如此,计算出的《数学用表》仍有大量错误。巴贝奇在他的自传《一个哲学家的生命历程》里写到,大约在1812年的,“有一天晚上,我坐在剑桥大学的分析学会办公室里,神志恍惚地低头看着面前打开的一张对数?表。一位会员走进屋来,瞧见我的样子,忙喊道:‘喂!你梦见什么啦?’我指着对数表回答说:‘我正在考虑这些表?也许能用机器来计算!’”
巴贝奇的第一个目标是制作一台”差分机“,
所谓“差分”的含义,是把函数表的复杂算式转化为差分运算,用简单的加法代替平方运算。那一年,刚满20岁的巴贝奇从法国人杰卡德发明的提花编织机上获得了灵感,差分机设计闪烁出了程序控制的灵光──它能够按照设计者的旨意,自动处理不同函数的计算过程。巴贝奇耗费了整整十年光阴,于1822年完成了第一台差分机,它可以处理3个不同的5位数,计算精度达到6位小数,当即就演算出好几种函数表。由于当时工业技术水平极低,第一台差分机从设计绘图到机械零件加工,都是巴贝奇亲自动手完成。当他看着自己的机器制作出准确无误的《数学用表》,高兴地对人讲:“哪怕我的机器出了故障,比如齿轮被卡住不能动,那也毫无关系。你看,每个轮子上都有数字标记,它不会欺骗任何人。”以后实际运用证明,这种机器非常适合于编制航海和天文方面的数学用表。
成功后,巴贝奇连夜上书皇家学会,要求政府资助他建造第二台运算精度为20位的大型差分机。政府看到巴贝奇的研究有利可图,破天荒地与科学家签订了第一个合同。
然而,第二台差分机在机械制造工厂里触上了“暗礁”。第二台差分机大约有25000个零件,主要零件的误差不得超过每英寸千分之一,即使用现在的加工设备和技术,要想造出这种高精度的机械也绝非易事。
由于进度缓慢,到1842年的时候,政府宣布停止对巴贝奇的一切资助,连科学界的有人都用一种怪异的目光看他。
然而在这个时候,巴贝奇收到了一封信,写信人不仅对他表示理解而且还希望与他共同工作。娟秀字体的签名表明了她不凡的身份——伯爵夫人。收到信函不久后,写信的女士来到了巴贝奇的实验室,巴贝奇感觉与这位女士似曾相识,却有想不起在哪里见过。直到这位女士说”您还记得我吗?十多年前,您还给我讲过差分机原理。”看到巴贝奇迷惑的眼神,她又笑着补充说:“您说我像野人见到了望远镜。”巴贝奇恍然大悟,想起已经十分遥远的往事。?原来这位女士是大名鼎鼎的英国诗人拜伦之独生女——阿达·奥古斯塔。
在大型差分机进军受挫的1834年,巴贝奇提出了一个更新更大胆的设计——通用的数学计算机。巴贝奇称它为“分析机”,它能够自动解算100个变量的复杂算题,每个数字可以达25位,速度每秒1次。
巴贝奇首先为分析机构思了一种齿轮式的“存贮库”,每一齿轮可贮存10个数,总共能够储存1000个50位数。分析机的第二个部件是所谓“运算室”,其基本原理与帕斯卡的转轮相似,但他改进了进位装置,使得50位数加50位数的运算可完成于一次转轮之中。此外,巴贝奇也构思了送入和取出数据的机构、以及在“存储库”和“运算室”之间运输数据的部件。他甚至还考虑到如何使这台机器处理依条件转移的动作。一个多世纪过去后,现代电脑的结构几乎就是巴贝奇分析机的翻版,只不过它的主要部件被换成了大规模集成电路而已。仅此一说,巴贝奇就当之无愧于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开山鼻祖”。
阿达非常准确地评价道:“分析机'编织’的代数模式同杰卡德织布机编织的花叶完全一样”。于是,为分析机编制一批函数计算程序的重担,落她的肩头。阿达开天辟地第一回为计算机编出了程序,其中包括计算三角函数的程序、级数相乘程序、伯努利函数程序等等。阿达编制的这些程序,即使到了今天,电脑软件界的后辈仍然不敢轻易改动一条指令。人们公认她是世界上第一位软件工程师。众所周知,美国国防部据说是花了250亿美元和10年的光阴,把它所需要软件的全部功能混合在一种计算机语言中,希望它能成为军方数千种电脑的标准。1981年,这种语言被正式命名为ADA语言,使阿达的英名流传至今。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在当时,两人为把分析机的图纸变成现实,耗尽了全部财产,搞得一贫如洗,在此期间,两人为筹措研究经费,两人还商量“下海创收”,比如制作国际象棋玩具、赛马游戏机等等。但这并没有带来什么改变,为此,阿达还两次把丈夫家中的祖传珍宝拿去当铺换钱,不过后来又被阿达的母亲赎了回来。在经历了贫困交加和无休止的脑力劳动,阿达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1852年,年仅36岁的阿达怀着对分析机美好的梦想去世了。
阿达去世后,巴贝奇又默默的独自坚持了20年,晚年的他已经不能准确发音?和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仍坚持工作。1871年巴贝奇去世。最终分析机没有被制造出来。巴贝奇和阿达设想的分析机超出了他们所处时代至少一个世纪。
1890年,德国侨民霍列瑞斯博士在美国做人口普查(上一次人口普查人工花了7年),人口普查需要做大量工作,如年龄、性别等用调查表做采集的项目,还要计算每个社区有多少老人、小孩,男人、女人等。霍列瑞斯博士就想用机器自动统计这些数据。几年后
他根据巴贝奇的发明和杰卡德的穿孔纸带设计了机器。结果花了6周就得出了准确的数据。
杰卡德和霍列瑞斯分别用开创了程序设计和数据处理之先河。以历史的目光审视他们的发明,正是这种程序设计和数据处理,构成了电脑“软件”的雏形。
1896年霍列瑞斯博士创办了IBM公司的前身。
到了现在,制造出来的计算机都是机械的,机械计算机向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过渡时期发生的主要事件。1906年,美国的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电子管,为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07年,德福雷斯特向美国专利局申报了真空三极管(电子管)的发明专利。真空三极管可分别处于“饱和”与“截止”状态。“饱和”即从阴极到屏极的电流完全导通,相当于开关开启;“截止”即从阴极到屏极没有电流流过,相当于开关关闭。其控制速度要比艾肯的继电器快成千上万倍。
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例
如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思想。
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
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
、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缺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软件方面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更高,每块芯片可容纳数万乃至数百万个晶体管,并且可以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并且可以用微处理器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微型计算机,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电脑或PC机。微型计算机体积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运算速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过去的大型计算机。另一方面,利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各种逻辑芯片,已经制成了体积并不很大,但运算速度可达一亿甚至几十亿次的巨型计算机。我国继198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一亿次的银河Ⅰ这型巨型机以后,又于199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十亿次的银河Ⅱ型通用并行巨型计算机。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新一代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软件等。
随着物理元、器件的变化,不仅计算机主机经历了更新换代,它的外部设备也在不断地变革。比如外存储器,由最初的阴极射线显示管发展到磁芯、磁鼓,以后又发展为通用的磁盘,现又出现了体积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读光盘(CD—ROM)。
电脑历史上最早的系统是什么啊
GM-NAA
I/O,有记录以来历史上最早的计算机操作系统.
1956年,鲍勃.帕特里克(Bob
Patrick)在美国通用汽车的系统监督程序(system
monitor)的基础上,
为美国通用汽车和北美航空公司在IBM
704机器上设计了基本的输入输出系统,既GM-NAA
I/O.
GM-NAA
I/O可以成批的处理进程,在一项进程结束之后,它会自动的执行新的进程;
它还可以集合存在相关数据与命令来产生并执行新的命令与任务;
它还为程序提供了统一的共享接口,使之可以访问电脑硬件的输入输出接口.
参考: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世界上最早的电脑系统是什么?
一次偶然机会看到的。。。。。。。
1973 年,加里·基尔代尔(Gary Kildall)看到对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需求,设计了CP/M操作系统(Control Program/Microprocessor or Microcomputer),
DOS之父 加里·基尔代尔(转)一个凄惨的计算机大师!
作为个人电脑软件开发的真正先驱人物,是基尔代尔最早创造了磁盘操作系统(DOS),是基
尔代尔为今天广为使用的A盘、B盘和C盘(CD-ROM)最早编写了驱动程序,他也是图形用户界面(GUI)的
先驱之一。还开发了“DrLogo”计算机语言。在1974年,帮助创建了硅谷最富盛名的“家酿俱乐部”(Ho
me Brew Club),成为计算机业余爱好者交流的天堂,也是硅谷点燃PC革命的中心。他还为微机首创了世
界上第一个实用的软件API。随后微软推出的MS-DOS操作系统的BIOS程式,几乎原封不动地从CP/MBIOS拷
贝过去。
姓名(中文)加里·基尔代尔
姓名(英文)Gary Kildall
机构与职务
出生年月1942年5月19日
出生国家、地点美国西北部西雅图
教育背景1967年,获得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
1969年初,获得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1972年,获得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职业背景1991年,数字研究公司被Novell公司所兼并
1976年,创办星系数字研究所(很快改名为数字研究公司(DRI))
1972年-1976年,加入海军
盖茨靠抄袭基尔代尔发家
大家都知道,PC的腾飞依靠两个最主要的翅膀: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这也是PC业中最大的两棵摇钱树。特德·霍夫发明的微处理器为英特尔种下了摇钱树。基尔代尔的DOS操作系统则为微软的霸业铺下基石。英特尔和微软成为PC业的最大赢家,而霍夫和基尔代尔则在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后,两袖清风,而且在历史的页码中始终受排挤。
钱是会说话的,它能编写历史;钱是有手的,还能改写历史。基尔代尔的朋友和崇拜者说:“每一位PC用户都欠基尔代尔一份情,而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欠得比谁都多。”正如盖茨对待自己的领路人罗伯茨一样,为了掩盖自己的“债务”,盖茨的做法就是:淡化基尔代尔,并树立另一位DOS之父,将他挤出历史!
但是,历史不可能用金钱彻底改写,基尔代尔作为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主要人物之一,其地位不可动摇,盖茨依靠基尔代尔的发明而起家的事实无法掩饰。
1973 年,加里·基尔代尔(Gary Kildall)看到对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需求,设计了CP/M操作系统(Control Program/Microprocessor or Microcomputer),CP/M操作系统有较好的层次结构。它的BIOS把操作系统的其他模块与硬件配置分隔开,所以它的可移植性好, 具有较好的可适应性和易学易用性。用基尔代尔的话说,CP/M“携带了基本的制造块”,它使整个计算机业界的设备变得更加统一。很快,约2000家计算机公司使用了他的程序。到1979年,CP/M已经成为8位数微处理器计算机的实际标准。而随后微软推出的MS-DOS操作系统的BIOS程式,几乎一位元不变地从基尔代尔的CP/M BIOS拷贝过去。
软件不同部分之间的交互接口,就是所谓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的发明和发展大大促进了计算机产业的进步,它几乎决定着计算机日常应用的各个方面。所有在应用上获得成功的软件或者Web应用无一不是首先在API的设计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也是基尔代尔为微机首创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软件API。这个初生的API大致上有20多个对操作系统的简单函数调用组成,这个操作系统就是 CP/M——那时可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而同样简单的API却让整个计算机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基尔代尔这个软件天才希望自己设计的API能被其他科学工作者采用,而商用方面的考虑没多想。而比尔·盖茨认识到,API绝对是商业软件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随后微软推出的MS-DOS操作系统全盘拷贝了 CP/M及其API,并在这些API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一些简单特性,比尔·盖茨将基尔代尔的发明变成了巨大的商业应用,并让MS-DOS的API在软件开发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大概是计算机天才的典型命运。虽然在软件方面,比尔·盖茨远不是基尔代尔真正势均力敌的对手,但盖茨更钻心于商业。而基尔代尔纯粹是学者,从事计算机也纯粹是满足智力的好奇。他不赞同盖茨的人生哲学,在他眼里,“我要赢”还不如“我要幸福”。这种哲学下,基尔代尔的结局可想而知。
作者: 61.128.167.* 2005-12-28 14:03 回复此发言
--------------------------------------------------------------------------------
2 DOS之父 加里·基尔代尔(转)一个凄惨的计算机大师!
计算机人生
1942年5月19日,加里·基尔代尔出生于美国西北部的西雅图,他在那里生活到27岁。是盖茨的同乡。在高中,他并不是明星学生,他喜欢新奇的玩意儿和汽车。他设计制造过一个自动防盗报警器,一个用磁带录音机来使用摩斯代码的机器,和一个触发二进制转换器。他喜欢长时间地摆弄电话装置,其沉迷程度就像后来的黑客沉迷于计算机。
1960年初,在基尔代尔上大学前两年,他在西雅图他父亲的航海学校任教。在那里,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航海是一个以老技术为主的领域。他去了华盛顿大学学习,本科念的是数学。刚进大学时,他选修了两门计算机编程方面的课程,这决定了他的将来。他用老式手工计算器进行数字分析方面的研究,但当他学完课程时,他已经涉入FORTRAN程序。他被计算机的缺陷所困扰,整晚把时间花在大学的计算机中心。1962年,基尔代尔与多露西·麦克艾文结婚,他们的婚姻维持了20年,有两个孩子。
越战开始,基尔代尔应征入伍。他加入了海军预备队,因此可以继续完成学业。他在罗德岛的军官后备学校呆了两个夏天。1967年,他获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留在华盛顿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课程。在大学的计算机中心,基尔代尔晚上在Burroughs 5500计算机上工作,通过它,基尔代尔学到了许多有趣的新概念,包括块存贮分配技术。深夜的时候,这台机器实质上是他一个人的。他为Burroughs 5500做ALGOL编译,这为他提供了编译经验,这也是他研究生学习的主攻方向。
1969年初,在基尔代尔获得硕士后,他应召为军队服务,他有两个选择:登上开往越南的驱逐舰或在加利福尼亚蒙特雷的海军研究生院教计算机科学。“我只用了两毫秒就做出了选择。”他在海军研究生院教了三年计算机科学,又开始了博士生学习,方向是编译代码的优化,他的论文题目是《总流量分析》,用来决定如何使机器代码尽可能地简洁。1972年,获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参加了美国海军,秋天被分到加州蒙特利的海军研究生院,担任电脑讲师,主要从事软件方面的研究。
基尔代尔喜欢这个滨海城市的风光,青松笼罩着薄雾的环境很合他的喜好,他说话柔和,才智过人,穿着运动衫和紧身裤。当他想要表达什么时,往往先找支粉笔或铅笔,喜欢用图解答是他一生难改的嗜好。
他喜欢教书,是位出色的教师,和学生关系融洽,出过几本著作。他的工作也使他有时间编程序。可以说,学术界的氛围让他如鱼得水。
赋予微处理器以生命
1972 年,他偶然发现在华盛顿大学公告板上有一则广告:“25美元卖一台微机”。因为教学需要,他买下了它,这是一台英特尔4004的4位微处理器,是第一台使用芯片的计算机。甚至当时没有人认为微处理器有什么用处,包括英特尔。此前,他一直用的是海军学校价值300万美元的IBM 360系统计算机。基尔代尔计划用这个芯片制作一一个导航计算器,他父亲一直想有一个可以计算导航三角形的设备。基尔代尔试着在4004上写一些技术性的程序,但很快意识到指令到指令集很有限。他又询问英特尔是否对他在4004上编的程序感兴趣,虽然英特尔对导航应用并无特别兴趣,但他们发现他的数学程序很诱人。
以往,计算机存储数据、数据处理和数据控制三部分是分开的。微处理器的出现实现了使其三合一。因此程序也需要“微小化”。基尔代尔使用二级法,先在DEC的PDP—10小型机上为4004创建新的“微程序”。1973年,他参观了英特尔的微机部,当时这家刚刚创办的公司只有几间破房屋。基尔代尔与英特尔的人很投缘,他用每周一天的休息日担任英特尔的顾问。他不但喜欢上了新职务,而且也迷上了微处理器。不久英特尔又让他试用新出炉的 8008,只用了几个月,基尔代尔创建了PC史上革命性的微处理程序设计语言PL/M,为微处理器赋予了真正的生命,打通了微处理器与微电脑的通道。它很容易被接受了,它用于大量的开发系统软件如字处理器、编辑器和汇编语言。然后,基尔代尔开始为8080微处理器开发PL/m的不同版本,这个芯片取代了 8008,并成为微型计算机革命的真正开始。
作者: 61.128.167.* 2005-12-28 14:03 回复此发言
--------------------------------------------------------------------------------
3 DOS之父 加里·基尔代尔(转)一个凄惨的计算机大师!
当时,英特尔觉得微处理器没有什么前景,当然对基尔代尔的程序也无动于衷。英特尔也失去了同时拥有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的大好机会。将另一半江山让拱手让给了微软。
英特尔8008问世后,自制了几台叫Intellec-8的微机。英特尔送了一台计算机作为基尔代尔的部分酬劳,他把这台机器放在教室后方,成为海军研究生院的第一个微机实验室。好奇的学生下课后都来滴滴答答玩上几个小时。当8008升级为8080时,Intellec-8变成了Intellec-80,性能高出10倍。英特尔又加送了一台显示器和一台高速纸带阅读机。基尔代尔和学生们大受鼓舞。这时,刚好遇上IBM发明8英寸软盘的艾伦·舒加特,立刻和一位戈登·恩巴克斯的学生一起,开发微机和控制程序CP/M的操作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磁盘操作系统(DOS)。
当然,那时候没有人能够预见到未来PC业的辉煌。基尔代尔与英特尔的设计师一样,觉得微机最终会应用在家用搅拌器、食物汽化器上。基尔代尔曾与几名程序员为4004编写了一个游戏程序,他们找到英特尔的头头罗伯特·诺伊斯,来推销这个程序。诺伊斯没有同意。诺伊斯深信微处理器的未来在其他方面,他认真地说:“在钟表方面。”
CP/M 的发展十分奇特。当时基尔代尔一边教书,一边参与本·库珀搞的一个项目,准备做占星机。他俩对占星术既无兴趣也不相信,都认为这是明显的胡闹。但断定销路会不错。于是库珀造机器,基尔代尔编程序。这种机器放在杂货铺,吃着25美分的硬币,印出算命天宫图,基尔代尔觉得这台机器简直美得很。
两位发明人把机器放在旧金山市内许多地方。可是顾客却大为不满,因为机器吃进去硬币,纸就堵成一团。两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后来基尔代尔说:“这在商业上完全是失败。”
然而占星机还是让基尔代尔的部分程序,即CP/M第一次受到了商业上的考验。在此过程中,他还对调试程序和汇编程序的工具进行了改写,这些都是操作系统的关键部分。他还创造了一种Basic语言汇编程序,符合指令码的翻译器。
70 年代中期,微机领域比较有影响的公司有两家,一是生产“Altair 8800”的MITS,另一个是今日早无声息的IMSAI公司。两个公司用的都是8080,于是开始在操作系统上比试。前者与盖茨合作,盖茨用Basic 语言开发出一个很简单的DOS,但很不好使,而且和别的微机不兼容。后者则找基尔代尔,以25000美元买下CP/M的许可使用权,马上把盖茨的“杰作” 给盖了。
学者企业家
基尔代尔并没有想到自己写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程序。他只是想,他怎么能写出很有价值的程序呢?能使用他的软件开发人员又有几个人呢?显然他缺乏盖茨的商业眼光和商业手段。作为一名有所作为的大学教授,当然不可能像那班野心小子们一样异想天开,当然事实证明,这班野小子们绝对是对的。
基尔代尔对硬件没有特别的兴趣,他更喜欢研究操作程序,找到一种方法使磁盘存贮管理与微处理器连接起来,因此他开始用PL/m语言编写软件,在大型计算机系统上模拟运行。这种软件给磁盘提供高级存取,而且是一个紧凑的操作系统。在模拟中,操作系统可以工作,但基尔代尔在有控制器以前不能确定用软盘是否起作用。1974年,他请他的朋友、后来数字微系统公司的总裁·托拉德尔的帮助,他刚刚在华盛顿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托拉德尔成功地让这台设备运转起来。基尔代尔回到苏格特公司,说服他们又提供了一个驱动器,他把它装在了装有控制器和开发系统的盒子中。当硬件界面完成时,整个系统运转起来了,而且运转得不错。这就是第一个CP/M系统,它花了苏格特一两个月时间编写,它的最大优点之一是只需要3K的内存。
基尔代尔知道单有一个操作系统还不足以进行程序开发,他又增加了额外的应用程序如文本编辑、动态纠错和一个简单的汇编器。直到 1975年他才完成了CP/M的全套应用系统,包括用于拷贝文件的PIP(外设互换程序)。CP/M使从磁盘上把数据传到微型计算机上打印和使所有属于物理操作功能的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成为可能。
作者: 61.128.167.* 2005-12-28 14:03 回复此发言
--------------------------------------------------------------------------------
4 DOS之父 加里·基尔代尔(转)一个凄惨的计算机大师!
在妻子的鼓动下,1976年,基尔代尔离开海军研究生院,与妻子多露西一起创办了星系数字研究所,很快改名为数字研究公司(DRI)。由多露西负责经营。两口子并没有预计到会有巨大成功。多露西·麦克艾文说:“我们以前从没有想过会拥有一家大公司。它就这样发生了,似乎就是应该这样做。1976年她曾怀疑公司能赚到的钱会超过1.5万美元,而事实上它赚了60万~80万美元。在开始的五六年中,公司的收益每年都翻了一番,1981年销售额达到520万美元,三年后达到4460万美元。
显然,公司最早的主顾占了大便宜,例如最早以公司名义购买CP/M的托马斯·拉夫勒,只化了90美元就买到了CP/M的使用权。而不到一年,搞一份CP/M许可证要花上万美元。
1977 年,与以姆赛(IMSAI)公司的合同是个转折,他们以2.5万美元购买了CP/M。以姆赛公司经理鲁宾斯坦认为基尔代尔是个软件天才,可做买卖却象个不懂事的孩子。他认为自己几乎是从作者那里把操作系统偷过来。基尔代尔则十分知足,这笔生意使数字研究公司成了正式营业的公司。
那时,基尔代尔已经开发了5个CP/M版本,是专为装有不同磁盘驱动器的不同计算机设计的。一天下午,他与一位以前的学生,现在是IMSAI雇员格兰·埃文坐下交谈。他说:“瞧,我要把这个小东西(CP/M)叫做Bios(基本内存输入输出系统),它将适用于任何人们希望的操作环境。”Bios成为通用部分,人们可以自己对它进行修改,使他们的磁盘驱动器可以与计算机匹配。这使得CP/M更容易被接受。IMSAI的购买后,订单滚滚而来。在第一个100万后,基尔代尔就再也不计算CP/M的销售额了。他估计目前已经有2000万套拷贝在使用。CP/M也成了70年代、80年代初最有影响的PC操作系统,到80年代中期,它将运行在300种计算机模型上,而且3000种软件支持CP/M机,CP/M成了事实标准。
错失计算机历史上最大的一笔生意
1980 年,IBM PC正在酝酿之中,幸运之神降到比尔·盖茨的头上。但当时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从磁盘操作系统(DOS)上大赚特赚,而且后来会以DOS牢牢控制整个计算机业。当时盖茨真正在行的是编写程序语言Basic。他只希望自己的Basic能挂在IBM的系统上。而且盖茨并不看好DOS的前景,他认为程序语言才是真正的大钱眼。而且当时市场上已经有了最流行的CP/M DOS,它是由基尔代尔的DRI(数据研究公司)开发的。再说,盖茨和数字研究公司有个不成文的协定,那就是他不能涉足操作系统领域,数字研究公司也不进入他的程序语言范围,因此他慷慨地将IBM的代表介绍给了基尔代尔。双方约好在蜿蜒海岸边的一号高速公路旁,秀丽的加州太平洋林园见面。
关于基尔代尔如何错失这笔本世纪最具价值的生意,流传着许多版本。有的说这位电脑博士骄傲自大,所以当IBM带着一生难遇的大生意找他时,他竟然驾着他的双引擎小飞机兜风去了,留下当律师的太太和IBM打交道。面对IBM一大堆不泄密的限制协议,她不乐意了,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讨价还价上,双方达成的唯一协议就是要数字研究公司不泄露IBM来访这件事。但基尔代尔断然否定这种说法,他说上午去处理一件紧急事务,下午3点就赶回来以便和IBM的人见面。对于IBM要签署的文件,他赞同妻子的做法。对于失去这次机会,他也只是耸耸肩而已。基尔代尔猜想盖茨“做出了他认为是最好的生意决定”。
IBM 没能与基尔代尔做成生意,盖茨就自告奋勇揽下了这笔生意。但是编写一个操作系统起码要花一年时间,但IBM要求几个月内就完成。盖茨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这时,保罗·艾伦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听到风声,知道有一套圈内人自编的QDOS。QDOS本意为快速而肮脏的操作系统(Quick and Dirty Operating System),意指借用了CM/P操作系统的构想和名称,不过那时尚未出现巨额罚金的法律诉讼。程序员对非法拷贝他人作品还不以为然。艾伦把电话给 QDOS的作者蒂姆·帕特森。最后,微软付了大约7.5万美元,连人带产品一起买下,改名为MS-DOS。并倒手给了IBM,开始了微软飞黄腾达之路。
作者: 61.128.167.* 2005-12-28 14:03 回复此发言
--------------------------------------------------------------------------------
5 DOS之父 加里·基尔代尔(转)一个凄惨的计算机大师!
1981 年,IBM推出第一台带有PC—DOS(微软MS—DOS前身)的PC,“我对和CP/M的相似感到惊讶,它们太相像了,系统功能简直一模一样。我对 IBM和微软的做法非常愤怒。我们在这里与IBM诚心诚意地谈判,结果却被他们敲了竹杠。毫无疑问,业内任何一个看到它的人都知道,它甚至连指令都跟 CP/M一样。我可以坐下来,完全不用任何说明就可以使用它。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基尔代尔找上门来,提出可能危及IBM软件计划的诉讼。基尔代尔对IBM的人来说,他看到他们的产品了,它简直是“彻头彻尾的CP/M界面”,他告诉他们这不公平,“我不知道你们怎么可以毫无顾忌地把别人的发明拿来就用,而且基本上全盘照抄。”IBM回答说,根据基尔代尔所说的,它的人没有意识到该操作系统与CP/M那么近似。(核查IBM对基尔代尔的回答,从IBM的项目主管约翰·H·麦克尔1987年3月的一封信中得知,“任何IBM不合法、不道德和不适当地为IBM—PC获取操作系统软件使用权力的说法绝对是错误的。”)
IBM连忙派出几位律师去找基尔代尔。见了面,才发现这个书呆子太容易摆平了。因为基尔代尔告状的真正目的,只是希望IBM在PC中采用他下一版的CP/M。IBM当然乐于从命,坏事成了好事。微软也躲过了致命的一劫。
为此IBM策划了一个广告,显示标志着DOS、CP/M和UCSD的三扇门,最后一种操作系统也是替PC编写的,但从来未成气候。更关键的是,基尔代尔不明白以超低级价格占领市场树立事实标准的策略,他的CP/M售价大约是MS-DOS 40美元的6倍。而且在版本更新上也明显落后于微软。因此正像基尔代尔说的,“CP/M基本上中途就夭折了”。
IBM对PC市场的渗透影响了数字研究的操作系统市场。1983年底,数字研究推出了并行CP/M,其优点是计算机用户可以一次做几种操作。比如,在打印机打印时,他可以写信。它卖得很好,因为当时IBM还没人多任务操作系统。但是,由于它没有PC-DOS的兼容性,因此销售数量有限。后来,根据基尔代尔的建议,他们达成了一项重要决定:“如果这是人们的需要,我们将继续下去……既然PC—DOS是CP/M的翻版,为什么我们不回到原处,使CP/M与PC—DOS完全兼容呢?”因此诞生了并行PC—DOS,一个并行CP/M的多任务版。1984年问世时,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到了80年代末,MS-DOS已经成为操作系统上的事实标准。
被金钱淹没
1981 年,数字研究公司收入600万美元,基尔代尔本人财富1500万美元。相比之下,当时的微软和盖茨还是小虾米。但是,随后,微软的BASIC嵌入了IBM PC系统内部,微软DOS已紧紧绑上IBM。1982年,基尔代尔还没有真正被挫败。他判断作为一个产品,BASIC是个灾难。在很大程度上他是对的。对初学者来说,BASIC并不是一种简单易用的语言。作为编程大师的基尔代尔,准备开发一种比BASIC更简单且视觉效果更佳的语言,这就是DR LOGO。不幸的是,这个倾注了大量财富和金钱的产品,从未真正流行起来。因为,此时人们对编程语言已经不再关心那么多了。市场的重心开始偏向应用软件。
基尔代尔是个技术中人。他认为,如果他在自己的操作系统上开发出一套关键的应用软件(对基尔代尔来说是驾轻就熟的事),那么就是不道德地与自己的客户竞争,有昧自己的良心。因此,他决定不与编写WordStar、VisiCalc之类的软件公司进行一对一的直接竞争。这些软件都依靠他的操作系统。这样,基尔代尔的业务过于单一,十分危险。
而盖茨则没有这种内疚感。相反,他认为在应用软件领域,必须心狠手辣,不择手段。他一开始就着手部署,为一系列有利可图的应用软件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且这些软件可以在各种平台上运行,包括基尔代尔的操作系统。这样,有了雄厚的业务基础,就可以更野蛮地在市场上冲杀。而且,盖茨也得到了另一大启示:软件业中发现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太容易了,而模仿起来也太简单了。但是把它们转化为市场的成功就需要另一种能力和手段。而这些手段基尔代尔永远不可能学会。这就是为什么没有创新的微软能够横扫天下,而一代软件天才基尔代尔却只能迅速走向衰弱的根本原因。
作者: 61.128.167.* 2005-12-28 14:03 回复此发言
--------------------------------------------------------------------------------
6 DOS之父 加里·基尔代尔(转)一个凄惨的计算机大师!
从占星机到CP/M错失良机,再到最后的软件定价,都说明了基尔代尔永远不是商场中人。可以说,基尔代尔是电脑史上第一位全能的专家,同时在硬件和软件上做出非凡的贡献。尤其是他在最早的个人电脑Altair之前就准备好了操作系统,为PC业的喷发创造了条件。但他只是一个比较单纯的技术天才,注定要被盖茨踩在脚下。
被历史淹没
如今人们早已将基尔代尔淡忘了,甚至比尔·盖茨在其畅销书《未来之路》中大言不惭地将蒂姆·帕特森捧了出来,冠之于“DOS之父”的头衔,而对基尔代尔只字未提。
但是有一部分历史是金钱和名望难以改写的。因为是基尔代尔,而不是帕特森最早创造了磁盘操作系统(DOS),是基尔代尔划定了今天人们广为使用的A盘、B盘和C盘(CD-ROM)驱动程序的编写者,基尔代尔也是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先驱之一。他还开发了“Dr Logo”计算机语言。同时,在1974年,他和戈登·恩巴克斯一起,帮助创建了硅谷最富盛名的“家酿俱乐部”(Home Brew Club),成为计算机业余爱好者交流的天堂,也是硅谷点燃PC革命的中心。基尔代尔的CP/M还被美国国防部用作导弹制导系统的开发环境。
基尔代尔主要是在家里工作(“只是因为工作环境安静”),只到办公室开会。他妻子多露西说:“他有技术头脑,但没有商业头脑,他只专注于他研究的项目,而且很关善于钻研。如果他得整晚工作,那没关系,他一周工作100个小时,因为他太专注了,他所有的热情都在这上面。”
基尔代尔在数学研究公司工作了10年,他先后担任主席、总裁以及首席执行官。但自从1984年以来,他逐渐淡出。除了担任董事会主席一职外,基尔代尔于 1985年创建了另一家公司Knowledge-Set,这是最早为新兴的大容量存储介质CD-ROM开发应用软件的公司。总是寻找技术突破口的基尔代尔看到了连接PC和磁带播放器的未来。基尔代尔的新产品Vidlink把视频播放器、彩电和PC连接起来,提供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存贮容量。一个独立磁盘可容纳180卷微型胶卷或54000幅静止电视图像。
另一个新产品是知识磁盘,它是一个视频磁盘,可以用遥控装置或视频播放器控制。基尔代尔还研究了CDROM(小型磁盘只读存贮器),目的是在单磁盘里存放10本百科全书。“那很有趣”,他说。1985年,基尔代尔的公司最先提出他们的计划,以CDROM的格式发行《格罗里尔(Grolier)百科全书》。
但基尔代尔还是卖掉了公司的大部分股份,转而为视频设计公司(VDG)生产商用和视频内容。
随着微软的如日中天,基尔代尔的数字研究公司江河日下。1991年,数字研究公司被Novell公司所兼并。他本人也从硅谷搬到了德克萨斯州奥斯汀附近的一座小镇,淡出人们的视野。开始将钱财和精力投入到儿童艾滋病受害者的援助工作中。
如今,大概只有极少数专业人员和发烧友还会摆弄一下CP/M。从80年代末,基尔代尔就变得有些压抑和消沉。因为他发现自己,已被自己开天辟地的PC产业无情地抛弃了。基尔代尔开始借酒浇愁,成了不折不扣的酒徒,并和曾一同创业的妻子多露西离婚。
1994年7月,年仅52岁的基尔代尔在加州蒙特利的寓所里,头部撞地,三日后不治身亡。一代大
计算机的发展史是什么样的
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器ENIAC正式投入了运行。在隆重的揭幕仪式上,ENIAC表演了它的〃绝招〃:在1秒钟内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在1秒钟内进行500次乘法运算。这比当时最快的电器计算器的运算速度要抉1000多倍。全场起立欢呼,欢呼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然而,从技术上讲,ENIAC尚未正式运行也就几乎过时了。因为在它正式运行之前,一份新型电子计算器的设计报告,又在计算器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这份设计报告的起草人,就是20世纪天才的数学大师之一、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伊曼。
1903年12月28日,冯.伊曼诞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市。他从小就显示惊人的数学天赋,相传在6岁时就能心算8位数学除法,8岁时就掌握了微积分,12岁时竟读懂了一部高深的数学著作《函数论》的大意!后来,冯.诺伊曼在〃匈牙利数学之父〃费叶尔的指导下,接受了严格的训练。18岁时,他与指导老师合作,在国外的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
1926年,冯.诺伊曼几乎同时毕业于两所大学:在苏黎世高等技术学院获得〃化学工程〃文凭;在布达佩斯大学获得数学博士证书。
1930年,冯.诺伊曼到了美国,被聘为普林斯顿大学的访问教授。3年之后,年仅30岁的冯.诺伊曼与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一道,成为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首批常任成员。
与冯.诺伊曼一起工作过的人,一致公认他才智过人。他的老师、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冯.诺伊曼是我唯一感到害怕的学生,如果我在讲演中列出一道难题,那幺当我讲演结束时,他总会拿着一张潦草写就的纸片说已把难题解出来了。〃有一次,一个数学家对一个题的5种情况分别用手摇计算器算了一个通宵,第二天去请教冯.诺伊曼,结果他只用7分钟就算出了全部的答案,接着,冯.诺伊曼思考了半个小时,又发现了一种更好的简捷算法。不过,冯.诺伊曼的妻子却认为他〃一点几何头脑也没有〃。有一次,她让冯.诺伊曼去取一杯水,冯.诺伊曼在这幢房子里生活了17年,竟弄不清杯子放在什幺地方,他转了半天,又走回来问妻子玻璃杯放在哪里……。对生活琐事的心不在焉,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科学研究的专注。冯.诺伊曼研究问题时精神高度集中,因而能敏锐地抓住问题的本质。
1940年以前,冯.诺伊曼对数学的页献集中在纯粹数学方面。他曾研究〃算子环〃领域达20年之久,一直是这个领域内无可争辩的世界权威;他的另一项辉煌的科学成就,是部分解决了希尔伯特第5问题,为完全解决这著名数学难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0年,冯.诺伊曼积极投身于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开始了由纯粹数学家到杰出应用数学家的转变过程。在战争年代,他先后被聘为美国海军兵工局等许多单位的顾问,还直接参与了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为设计的最佳结构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
冯.诺伊曼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善于把人们认为不能用数学处理的实际问题加以公理化、系统化,将抽象的数学理论巧妙地应用于实际生活领域。譬如一次几十名商人参加的交易会,商人们都会谋求有利于自己的最优策略,其数学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太阳系行星的运动,冯.诺伊曼敢于知难而进,用一系列的数学创造揭示这类现象的规律,从而奠定了对策论这门数学分支的基础。
冯.诺伊曼对计算器科学的贡献,尤其为人们所赞赏。有趣的是,将他引向这个领域却纯粹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1944年夏天,冯.诺伊曼在一个火车站候车时,偶然遇见ENIAC研制小组的负责人之一、数学家格尔斯坦中尉。当时,冯.诺伊曼正为实验中遇到的大量计算问题而苦恼,譬如有关原子核裂变反应过程问题,需要进行数十亿次初等算术运算,上百名女计算员用台式计算日夜不停地工作,仍然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在与格尔斯坦中尉闲聊中冯.诺伊曼听到了ENIAC正在研制的消息,立刻理解了这项工作的深远意义。不久,他就成了研制小组的常客,并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作出了贡献。
那时候,ENIAC的研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冯.诺伊曼与大一起集中讨论了ENIAC的不足处。1945年3月,他起草了一份〃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器〃的设计报告,对ENIAC作了两项重大的改进。
一项改进是将10进制改为2进制,从而大大简化了计算器的结构和运算过程;另一项改进是将程序与数据一起存贮在计算器内,使得电子计算器的全部运算成为真正的自动过程。
这份设计报告是计算器结构思想一次最重要的改革,标志着电子计算器时代的真正开始。连一向专搞理论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也破例批准了冯.诺伊曼的研制工作。从此,他那崭新的设计思想,深深地烙记在现代电子计算器的基本设计之中。西方科学家们对冯.诺伊曼的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尊他为〃电子计算器之父〃。
后来,冯.诺伊曼又进一步研究了自动机理论,他用惊人的毅力克服癌症带来的病痛,探索了计算器和人脑机制的类似现象。不幸的是,1957年2月8日,《计算器与人脑》的讲搞尚未写完,冯.诺伊曼便被骨癌夺去了生命。
冯.诺伊曼给世界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他是20世纪最多产的科学家之一,在理论物理学、经济学、气象学等许多科学领域,也都留有他辛勤耕耘的足迹。例如他早年撰写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一书,首次将量子力学纳入严格的数学系统,至今仍是理论物理学的经典著作。专家们指出:〃如果按年代先后去探讨冯.诺伊曼的个人志向和学术成就,那就等于探讨了过去30年来科学发展史的概要。〃
到1956年,全世界已经生产了几千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其中有的运算速度已经高达每秒几万次。这些电子计算器都以真空管为主要组件,所以叫真空管计算器。利用这一代电子计算器,人们将人造卫星送上了天。这是第一代电子计算器。
第二代电子计算器是晶体管计算器。195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用晶体管代替真空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晶体管管计算器Lepreachaun。它使计算器的体积、重量、耗电都大为减少。至60年代,世界上已产了3万多台晶体管计算器,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300万次。
第三代电子计算器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器。1962年,美国得克萨斯公司与美国空军合作,以集成电路为计算器的基本电子组件,制成了一台实验性的样机。在这时期,计算器的体积、功耗都进一步减少,可靠性却大为提高,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4000万次。
第四代电子计算器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器。一般认为这是1970年开始的事。现在,巨型机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几亿次,在科学研究和经济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微型机则使计算器的体积与成本大幅度减少,并渗透到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今天,要制造一台具有ENIAC同样功能的计算器,体积只要有它的百万分之一也就足够了。
第五代电子计算器的研制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了,无论是〃梦幻式〃的超导计算器,还是光计算器、生物计算器、人工智能放大器,都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一代计算机的速度将达到每秒万亿次,能在更大程度上仿真人的智能,并在某些方面超过人的智能。
数学家把聪明给了电子计算器,电子计算器将使数学家变得更加聪明。而且电子计算器不仅是一种工具,它与其它的工具都不相同:电子计算器是人脑的一个侧面的延伸。因为电子计算器不仅具有非凡的计算能力,速度之快令人望尘莫及,而且还能够仿真人的某些思维功能,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逻辑判和逻辑推理,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1976年,数学家凭借电子计算器去证明四色定理,〃依靠机器完成了人没有能够完成的事情〃,轰动了整个国际数学界。
电子计算器把人的思维更加有效地引向未知领域。仅仅从这个角度,也不难认识到电子计算器是一项多么伟大的科学发明了。
电脑的发展史有哪些?
电脑从产生到现在,一共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电脑(1946-1958年第一代电脑的主要特点是采用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因此,通常人们又称第一代电脑为电子管电脑。用水银延迟线或阴极射线管作主存储器,用磁鼓作辅助储存,采用纸带、卡片、磁带等进行输入和输出,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写程序。这一代电脑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和科学研究。它体积庞大、笨重、耗电多、可靠性差、速度慢、维护困难。其主流机器为UNIVAC。
第二代电脑(1959-1964年第二代电脑的硬件部分采用了晶体管作为逻辑元件,体积减小,但功能增强,这一代电脑又被人们称为晶体管电脑。辅助存储器采用了铁氧磁芯和磁鼓、磁盘,开始用高级语言(FORTRAN、COBOL、ALCOL等)编写程序,并出现了管理程序。该阶段的电脑使输入、输出和运算可“同步”进行。电脑的应用已经从军事领域和科学计算扩展到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它的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耗电量减少、速度加快、可靠性增强。其主流机种为IBMT00系列。
第三代电脑(1965-1970年第三代电脑的硬件部分使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代替了分立元件晶体管,因此又被称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电脑。采用微程序技术和流水线技术提高了电脑的灵活性和运行速度;软件方面管理程序已经发展为操作系统,并出现了诊断程序。这一时期的电脑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以及过程控制。由于元器件体积减小、功能增强,使得电脑的体积、重量进一步减小,运算速度和可靠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该阶段的主流产品是IBM-svsteIn/360。
第四代电脑(1971年至今第四代电脑的硬件部分采用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采用半导体存储器作为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采用大容量的软、硬磁盘,并开始引入光盘。外部设备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软件更加丰富,并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行业已经发展成为现代新型的工业部门。电脑的体积、容量、功耗进一步减小,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和可靠性等有了大幅度提高。微型电脑的出现,开始形成网络。
电子电脑在经历了上面这四个发展阶段以后,目前正向第五代过渡。第五代电脑与前四代电脑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讯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的智能电脑系统,它不仅能进行数值计算和处理一般的信息,而且主要面向知识处理,具有推理、联想、学习和理解的能力,能帮助人们进行判断、决策、开拓未知的领域和获取新的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