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脑系统坏了怎么办,汽车电脑系统结构分析报告
1.2022车联网市场景气度分析及车联网行业报告
2.汽车总体结构分析
3.智能网联汽车系统构成?
4.汽车电脑(ECU)的检测方法
5.简述为什么要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内容和主要步骤
6.『深度解析』鲜为人知的电动汽车内部结构系统
7.纯电动汽车结构组成原理纯电动汽车系统介绍
8.急求:汽车电源系统、启动系统的结构与基本原理
现在的汽车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了,汽车的各种功能基本都是由电子控制系统辅助完成的,比如发动机运行、变速箱档位切换、制动及制动辅助系统控制、转向控制、车身稳定控制、自动空调系统、汽车防盗系统、无钥匙进入与一键启动,等等。当这些系统发生故障时,还会在仪表盘上显示故障灯,以提示驾驶员注意。在我们维修和保养汽车时,还要用汽车维修电脑调取故障码,查看数据流,以及消除故障码、系统升级与初始化等。
汽车的这些功能的执行都离不开一个东西——电子控制单元,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汽车电脑。那么汽车电脑是如何对汽车各系统进行控制的呢?它又是如何监视到故障码的呢?我们常说的汽车电脑自诊断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说说汽车电脑的工作原理,以及它是如何进行自诊断的,故障码又是怎么回事。
汽车电控单元,俗称汽车电脑,它是按照系统内预定的程序,自动地对各种传感器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然后输出信号给执行器,从而控制汽车运行的电子设备。由于汽车电脑工作条件恶劣,环境变化多样,需要承受-40-80°C的温度变化,以及1000Hz以下的振动,所以需要它有稳定的可靠性和对环境的耐久性,并且足够的智能化,具有自诊断和检测能力,能及时发现系统中存在的故障,并存储故障码,告知维修人员故障可能存在的部位,以便于维修。
汽车电脑都是单片机,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这四个基本组成部分于一体。它的存储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固件存储器(ROM),汽车各种功能的控制程序就安装在这里,这个部分即使汽车完全断电了,这些程序也不会有任何的改变与丢失;另一部分是临时存储器(RAM),用来存储汽车运行中各种变量和传感器参数,以及汽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故障码、自适应学习值、时间、密码,等等,这些参数在汽车断电后就彻底丢失了。
汽车电脑的工作过程包括信号的过滤和放大、模数(A/D)转换、信号运算与输出控制等。具体的过程非常复杂,也就不详细论述了。举一个例子来说一下:发动机控制单元ECU,它在工作过程中接收发动机上各种传感器传递过来的信号,比如节气门位置信号、空气流量计信号、曲轴转速信号、水温信号,氧传感器信号,等等,然后把这些信号转换成电脑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作为ECU内部存储的控制程序运算参数,计算出一个最佳的控制参数,然后把这个控制参数传递给发动机上的执行元件,执行元件按照这个参数来控制发动机的运行,比如喷油器的喷油脉宽、点火系统的点火提前角、可变正时系统的凸轮轴转角控制等。其它系统的电控单元工作过程与此类似,比如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TCU、车身控制单元ECM、ABS控制单元、安全气囊控制单元等。
现在的汽车上有多个电控单元,一般执行单独某一项功能的系统都有一个独立的电控单元,比如发动机控制单元ECU、变速箱控制单元TCU、车身控制单元ECM以及制动防抱死系统ABS控制单元、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EPS控制单元、安全气囊控制单元、自动空调系统控制单元,等等。由于汽车在工作时是一个整体,所以各系统之间需要协调配合,统一动作。为此,各控制单元之间需要能够实时通讯,各种信息快速传递与交换,汽车电控单元之间采用通信网络技术连成一个网络系统,为了简化电路以及降低成本,通常采用CAN总线来完成的这项工作。
那么汽车电脑的自诊断功能又是怎么回事呢?汽车电脑自诊断是指汽车在工作过程中,各电控单元可以随时对系统内各元器件的工作状态,以及各电控单元之间的通讯状态,进行自动的检查和监测。当发现异常时,就会点亮仪表盘上的故障灯,提示驾驶员注意,并在电控单元中存储故障码,以便维修人员查阅。一般具有故障发现、故障分类、故障报警、故障存储、故障处理这几项基本功能。
存储在电控单元中的异常信号,就是所谓的故障码。故障码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传感器输入信号或者执行器输出信号错误,或者信号参数超出了规定的阈值,这种情况一般是传感器、执行器自身故障或线路故障;另一种是控制逻辑错误,即控制单元接收到的信息互相冲突,无法执行,或者各控制单元之间的通讯中断或者混乱,无法协调与沟通。通过解读故障代码,绝大多数的时候都能正确识别故障部位以及可能导致故障发生的原因。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故障码显示的故障并不一定是准确的,需要我们结合故障的具体现象以及部位,对相关部件的控制逻辑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一个简单的发动机失火故障码,可能导致发动机失火的原因有可能是火花塞,也可能是点火线圈、高压线、点火控制单元,也有可能是机械故障,比如气缸压力过低、喷油器堵塞等,这就需要我们具体的测量与分析判断。还有比如发动机故障灯点亮,显示的故障码是氧传感器故障,但是真实原因可能是可燃混合气过浓或过稀,是由于发动机积碳过多或者喷油器故障导致的。
此外,还有一些纯机械故障是不显示故障码的,比如发动机异响、变速箱异响、悬架系统故障,汽车各部位自然磨损导致的间隙变化、疲劳断裂、腐蚀磨损等。有些司机来修车,不论什么故障都要求用电脑检查一遍,认为这是高科技,比人工强多了。其实再高的科技,也是为人服务的,汽车维修过程中,这些检查只是辅助手段,更重要的是修理工的经验、对汽车原理的精通、以及认真负责的态度。很多时候,如果完全按照故障码修车,往往会误入歧途,最后绕了一个很大的弯才出来,甚至根本绕不出来了。
汽车故障码的消除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维修电脑直接消除,这种方式简单直接,对汽车其它的功能没有任何影响;另一种方法是断开蓄电池的负极,让汽车全车断电,此时临时存储在电控单元中的故障码就被清除了。不过这种方式同时也把汽车的自适应学习值、时间设置、密码设置等一些临时数据也同时清除了,甚至会带来一些麻烦,尽可能不要采用。此外,还有一些偶发性的故障,比如在维修过程中不慎拔下某个传感器插头等,也会以故障码的形式存储在电控单元中,这样的故障码在汽车发动50~80次之后再没有出现类似的故障,就会自动清除。
那么汽车出现故障码之后,汽车还能正常使用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故障码都是不影响汽车使用的。比如发动机故障灯点亮,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由于发动机尾气排放超标了,有可能只是你使用了不合格的燃油导致的,但是发动机的性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在比如汽车ABS故障灯点亮,此时的汽车防抱死功能缺失,但是常规制动性能不受任何影响。如果是比较严重影响汽车正常运行的故障,汽车还会进入“跛行”模式,用一套固定的控制程序控制汽车的运行,比如节气门开度固定,变速箱档位固定等,让汽车可以勉强行驶,脱离危险,找到修理厂。
现在汽车故障码的编制基本都要符合OBD-Ⅱ的标准,各种不同的车型故障码读取规则和含义基本都是一致的。汽车电控单元的生产厂家也不多,基本被德国的博世、美国的德尔福以及日本的电装垄断了。不过即使是相同的电控单元,不同车企编制存储在电控单元中的控制程序,可就大不一样了,我们经常说的汽车调校功力,其实就是指这种程序的编写。这里面的很多参数,是车企经过大量实验和实际的汽车运行数据采集,优化计算出来的最佳结果,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对于我们这样只有十几年造车历史的国家来说,还需要继续努力奋斗。
2022车联网市场景气度分析及车联网行业报告
又叫单片机 它的结构和组成为:
1.cpu 是单片机的核心,完成运算和控制功能。
2.ram 内部数据存储器。
3.rom 程序存储器
4.定时/计数器
5.I/O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6.串行口,实现数据的并行的输入输出 九十年代初国外提出了智能公交系统(即ITS)的概念,智能车辆(IV)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IV技术包含了计算机、移动通讯、自动控制等使车辆更具舒适性、性、安全性、方便性的多项技术,而基于PC平台的汽车信息化是实现IV技术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1998年世界软件巨头Microsoft提出了AutoPC的概念,并潜心致力于开发和搭建AutoPC的软件平台,其目的是再造一个PC市场,使人们在汽车中也能使用平时在家和公司使用的WEB服务,从而实现建立汽车信息网络的“Connected Car”的构思。
权威机构预测:网络通信与电子信息处理将成为21世纪汽车的基本配置。
汽车E化是由安全、便捷、信息、和高速无线通讯等几部分组成,因此对车载多媒体的要求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在有限的空间里为用户创造最大的价值。E化使汽车集驾驶、工作、生活、游戏等多种乐趣于一身。
汽车行业的剧烈竞争,使众多厂家通过推出新车型,提高配置、服务质量和整车的性价比来提升竞争力。E化为众多汽车生产企业在打造品牌形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带来新的理念和理论创新。
2003年十名中科院院士提出建立国家汽车计算平台的报告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于2005年下半年颁布草案,开始筹建国家汽车计算平台项目,潍坊理想电子有限公司就是在这种国家产业政策背景下涉足该领域。车载信息系统(汽车电脑)采用嵌入式硬件平台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多种与汽车信息化相关的功能,包括多媒体信息系统、GPS定位导航系统、无线上网、汽车故障检测等。它能够满足通信、、定位、导航、报警、故障检测等多种需求,可以应用于个人、移动办公、公共应急指挥、运输调度、安全监控等领域。 以智能车载信息系统为代表的汽车计算平台(中央计算系统)涉及计算机、汽车电子、通讯协议、无线传递、GIS/GPS等技术,产品开发难度大,目前全球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刚刚起步。以传统的汽车电子企业为例,由于其不具备跨行业和多技术领域的储备和研发能力,加之传统汽车电子产品的产品惯性和重复投资等因素,一些大的传统汽车电子企业均还未涉足此领域,这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早,并与多家院校单位合作,开展技术研发,进行了大量的有针对性的技术储备,近几年累计投入500万研发资金,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到达国内国际领先水平。我们的汽车电脑在国内是较早家,也是目前较早将产品商品化单位,在国际上也还没有看到完全同类的产品,所以我们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
同时,对智能交通(ITS)国家也出台了相应优惠政策推动该产业的发展。发展智能交通(ITS)已经写入我国“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国家汽车计算平台工程项目即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主持下在全国展开。因此,智能车载信息系统的应用市场在我国已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需求,其产业化发展即将驶入快车道。
功能比较:便携式导航 DVD导航 DIY汽车电脑 易驰汽车电脑 设计规格 民用设计 民用设计 组装品 车规标准 无需单独供电√ 部分 √ 高品质影音部分 部分 √ 倒车影像√ √ √ 空间利用 风挡吸附 原车融合 安装随意 原车融合 海量存储 SD 光盘 √ √ 立体导航 部分 √ √ √ 实时路况√ √ √ 收音机 部分 √ 部分 √ 蓝牙通讯 √部分 √ 数字电视部分 部分 √ WiFi网络 部分 √ 3G网络 部分 √ 视频点播 √ √ 移动办公 部分 √ 键盘鼠标 √ √ 摇杆控制 √ 遥控器 √ √ 部分 √ 触屏输入 √ √ √ √ 软件扩展 √ √ 硬件扩展简单 √ √ 操作系统 Windows-CE Windows-CE Windows-XP XP/LINUX/QNX可选 系统还原 基于软件 √ DVD刻录 部分 √ 游戏软件 简单 简单 √ √ 地锁控制 √ 车辆监控 √ 运行功耗 0-5W <30W 100-200W <30W 运行温度0-60 0-60 -25~+75
汽车总体结构分析
国内车联网行业主要上市企业:四维图新(002405)、东软集团(600718)、启明信息(002232)、高鸿股份(000851)、易华录(300212)、银江股份(300020)、千方科技(002373)
定义
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云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X:车、路、行人及云平台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是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
从结构层次来看,车联网系统是一个“端管云”三层结构体系:第一层是端系统,第二层是管系统,第三层是云系统。
从应用分类来看,车联网可以从联网技术、应用对象和需求对象等角度来划分,无论哪种分类方式都基本涉及到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信息服务类应用、以车辆驾驶为核心的汽车智能化应用和以协同为核心的智慧交通类应用。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中国车联网行业发展三大趋势
目前汽车产业已形成共识,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生产方式向互联协作的智能制造体系演进,服务模式呈现信息化、共享化的趋势,带有鲜明跨界融合特征的智能网联汽车正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最重要的创新载体。
2、渗透率:进入加速增长阶段,用户规模进一步成长
未来几年我国仍然是全球汽车消费大国,随着智能交通的发展,我国车联网用户的规模也将逐年提升,行业渗透率将进入进入加速增长阶段。根据亿欧智库对于中国车联网行业渗透率的预测,前瞻测算,2026年我国车联网用户规模将超过4.6亿辆。
3、市场规模:2026年车联网市场规模有望超过8千亿元
我国车联网行业不断壮大的优势在于汽车市场规模大,互联网技术升级速度快,以及通信产业发达。这为行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需求、技术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因此,在发展优势的作用下,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继续迅猛增长。
未来几年我国仍然是全球汽车消费大国,随着智能交通的发展,我国车联网用户的规模也将逐年提升,行业渗透率将进入进入加速增长阶段。经过初步估算,车联网市场规模有望在2026年达到8千亿元,2021-2026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0.36%。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第1章:车联网产业综述及数据来源说明
1.1 车联网的界定
1.2 车联网相关概念辨析(车联网、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
1.3 车联网专业术语说明
1.4 本报告研究范围界定说明
1.5 本报告数据来源及统计标准说明
1.5.1 本报告权威数据来源
1.5.2 本报告研究方法及统计标准说明
第2章:中国车联网产业宏观环境分析(PEST)
2.1 中国车联网产业政策(Policy)环境分析
2.1.1 中国车联网产业监管体系及机构介绍
(1)中国车联网产业主管部门
(2)中国车联网产业自律组织
2.1.2 中国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现状(国家/地方/行业/团体/企业标准)
(1)中国车联网标准体系建设
(2)中国车联网现行标准汇总
(3)中国车联网即将实施标准
(4)中国车联网重点标准解读
2.1.3 国家层面车联网产业政策规划汇总及解读(指导类/支持类/限制类)
(1)国家层面车联网产业政策汇总及解读
(2)国家层面车联网产业规划汇总及解读
2.1.4 31省市车联网产业政策规划汇总及解读(指导类/支持类/限制类)
(1)31省市车联网产业政策规划汇总
(2)31省市车联网产业发展目标解读
2.1.5 国家重点规划/政策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
(1)国家“十四五”规划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
(2)“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
2.1.6 政策环境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2.2 中国车联网产业经济(Economy)环境分析
2.2.1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2.2.2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展望
2.2.3 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分析
2.3 中国车联网产业社会(Society)环境分析
2.3.1 中国车联网产业社会环境分析
2.3.2 社会环境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2.4 中国车联网产业技术(Technology)环境分析
2.4.1 车联网关键技术分析
(1)数据采集技术
(2)定位技术
(3)通讯技术
(4)地图技术
2.4.2 中国车联网产业科研投入状况(研发力度及强度)
2.4.3 中国车联网产业科研创新成果(专利、科研成果转化等)
(1)中国车联网产业专利申请
(2)中国车联网产业专利公开
(3)中国车联网产业热门申请人
(4)中国车联网产业热门技术
2.4.4 技术环境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第3章: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及市场趋势洞察
3.1 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历程介绍
3.2 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3.3 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4 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体量及趋势前景预判
3.4.1 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体量
3.4.2 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前景预测(未来5年数据预测)
3.4.3 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趋势预判(疫情影响等)
3.5 全球车联网产业区域发展格局及重点区域市场研究
3.5.1 全球车联网产业区域发展格局
3.5.2 美国车联网产业发展分析
3.5.3 日本车联网产业发展分析
3.5.4 韩国车联网产业发展分析
3.5.5 欧盟车联网产业发展分析
3.6 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3.6.1 全球车联网企业兼并重组状况
3.6.2 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竞争格局
3.7 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第4章: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痛点分析
4.1 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历程
4.2 中国车联网产业商业模式分析
4.3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主体类型及入场方式
4.3.1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主体类型
4.3.2 中国车联网产业企业入场方式(自建/并购/战略合作等)
4.4 中国智能网联(车联网)示范区建设现状
4.5 中国车联网市场渗透率
4.6 中国车联网用户规模体量
4.7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体量测算
4.8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发展痛点分析
第5章: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竞争状况及融资并购分析
5.1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竞争布局状况
5.1.1 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者入场进程
5.1.2 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者省市分布热力图
5.1.3 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者战略布局状况
5.2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5.2.1 中国车联网产业企业竞争集群分布
5.2.2 中国车联网产业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5.3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5.4 中国车联网产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5.4.1 中国车联网产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5.4.2 中国车联网产业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5.4.3 中国车联网产业新进入者威胁
5.4.4 中国车联网产业替代品威胁
5.4.5 中国车联网产业现有企业竞争
5.4.6 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状态总结
5.5 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兼并与重组状况
5.5.1 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发展状况
(1)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概述
1)车联网产业资金来源
2)车联网产业投融资主体构成
(2)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事件汇总
(3)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规模
(4)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解析(热门领域/融资轮次/对外投资等)
(5)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趋势预测
5.5.2 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状况
(1)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事件汇总
(2)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类型及动因
(3)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案例分析
(4)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趋势预判
第6章:中国车联网产业链全景梳理及配套产业发展分析
6.1 中国车联网产业结构属性(产业链)分析
6.1.1 中国车联网产业链结构梳理
6.1.2 中国车联网产业链生态图谱
6.1.3 中国车联网产业链区域热力图
6.2 中国车联网产业价值属性(价值链)分析
6.2.1 中国车联网产业成本效益分析
6.2.2 中国车联网产业价值链分析
6.3 中国通讯运营服务(公网/专网)市场分析
6.3.1 通讯运营服务(公网/专网)概述
6.3.2 通讯运营服务(公网/专网)市场现状
6.3.3 通讯运营服务(公网/专网)发展趋势
6.4 中国车联网内容服务供应市场分析
6.4.1 车联网内容服务供应概述
6.4.2 车联网内容服务供应市场现状
6.4.3 车联网内容服务供应发展趋势
6.5 中国车联网定位服务供应市场分析
6.5.1 车联网定位服务供应概述
6.5.2 车联网定位服务供应市场现状
6.5.3 车联网定位服务供应发展趋势
6.6 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分析
6.6.1 云计算服务概述
6.6.2 云计算服务市场现状
6.6.3 云计算服务发展趋势
6.7 配套产业布局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第7章:中国车联网产业细分产品及服务市场发展状况
7.1 中国车联网产业细分市场结构
7.2 中国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硬件(车载终端)市场分析
7.2.1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硬件概述
(1)汽车电子
(2)T-Box
(3)C-V2X
(4)智能芯片
7.2.2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硬件市场现状
7.2.3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硬件发展趋势
7.3 中国车联网市场分析:车联网前装及后装
7.3.1 车联网前装及后装市场概述
7.3.2 车联网前装及后装市场发展现状
7.3.3 车联网前装及后装发展趋势前景
7.4 中国车联网市场分析: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
7.4.1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市场概述
7.4.2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市场发展现状
7.4.3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发展趋势前景
7.5 中国车联网市场分析:车联网运营服务
7.5.1 车联网运营服务市场概述
7.5.2 车联网运营服务市场发展现状
7.5.3 车联网运营服务发展趋势前景
7.6 中国车联网市场分析:车联网软件系统
7.6.1 车联网软件系统市场概述
(1)车载操作系统
(2)整车OTA系统
(3)车联网信息安全
(4)车载计算系统等
7.6.2 车联网软件系统市场发展现状
7.6.3 车联网软件系统发展趋势前景
7.7 中国车联网市场分析: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
7.7.1 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市场概述
7.7.2 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市场发展现状
(1)智能座舱
(2)车联网平台等
7.7.3 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发展趋势前景
7.8 中国车联网产业细分市场战略地位分析
第8章:中国车联网产业细分应用场景需求潜力分析
8.1 中国车联网产业下游应用场景/行业领域分布
8.1.1 中国车联网应用场景分布
8.1.2 中国车联网应用领域分布(主要应用于哪些行业领域?)
(1)车联网应用行业领域分布
(2)车联网应用市场渗透概况
8.2 中国智慧城市交通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2.1 中国智慧城市交通市场发展现状
8.2.2 中国智慧城市交通市场趋势前景
8.2.3 智慧城市交通领域车联网需求概述(特征、产品类型等)
8.2.4 中国智慧城市交通领域车联网应用需求现状分析
8.2.5 中国智慧城市交通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3 中国智慧高速公路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3.1 中国智慧高速公路市场发展现状
8.3.2 中国智慧高速公路市场趋势前景
8.3.3 智慧高速公路领域车联网需求概述(特征、产品类型等)
8.3.4 中国智慧高速公路领域车联网应用需求现状分析
8.3.5 中国智慧高速公路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4 中国智慧出行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4.1 中国智慧出行市场发展现状
8.4.2 中国智慧出行市场趋势前景
8.4.3 智慧出行领域车联网需求概述(特征、产品类型等)
8.4.4 中国智慧出行领域车联网应用需求现状分析
8.4.5 中国智慧出行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5 中国智慧港口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5.1 中国智慧港口市场发展现状
8.5.2 中国智慧港口市场趋势前景
8.5.3 智慧港口领域车联网需求概述(特征、产品类型等)
8.5.4 中国智慧港口领域车联网应用需求现状分析
8.5.5 中国智慧港口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6 中国车联网行业细分应用市场战略地位分析
第9章:全球及中国车联网企业案例研究
9.1 全球及中国车联网企业布局梳理与对比
9.2 全球车联网企业布局分析(不分先后,可定制)
9.2.1 微软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产品生产布局
(4)企业车联网在华业务布局
9.2.2 谷歌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产品生产布局
(4)企业车联网在华业务布局
9.2.3 苹果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产品生产布局
(4)企业车联网在华业务布局
9.3 中国车联网企业布局分析(不分先后,可定制)
9.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3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5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6 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7 博泰车联网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8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10 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第10章: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前景预测及发展趋势预判
10.1 中国车联网产业SWOT分析
10.2 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潜力评估
10.3 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前景预测(未来5年数据预测)
10.4 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趋势预判(疫情影响等)
第11章: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资战略规划策略及发展建议
11.1 中国车联网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
11.1.1 车联网产业进入壁垒分析
11.1.2 车联网产业退出壁垒分析
11.2 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资风险预警
11.3 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资价值评估
11.4 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11.4.1 车联网产业产业链薄弱环节投资机会
11.4.2 车联网产业细分领域投资机会
11.4.3 车联网产业区域市场投资机会
11.4.4 车联网产业空白点投资机会
11.5 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资策略与建议
11.6 中国车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图表目录
图表1:车联网专业术语说明
图表2:本报告研究范围界定
图表3:本报告权威数据资料来源汇总
图表4:本报告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统计标准说明
图表5:中国车联网产业监管体系
图表6:中国车联网产业主管部门
图表7:中国车联网产业自律组织
图表8:中国车联网标准体系建设
图表9:中国车联网现行标准汇总
图表10:中国车联网即将实施标准
图表11:中国车联网重点标准解读
图表12:截至2022年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政策汇总
图表13:截至2022年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汇总
图表14:31省市车联网产业政策规划汇总
图表15:31省市车联网产业发展目标解读
图表16:国家“十四五”规划对车联网产业的影响分析
图表17:政策环境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图表18: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图表19: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展望
图表20: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分析
图表21:中国车联网产业社会环境分析
图表22:社会环境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图表23:车联网关键技术分析
图表24:中国车联网产业科研投入状况
图表25:中国车联网产业专利申请
图表26:中国车联网产业专利公开
图表27:中国车联网产业热门申请人
图表28:中国车联网产业热门技术
图表29:技术环境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图表30: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环境概况
图表31:全球车联网产业技术环境
图表32:全球车联网产业政策环境
图表33: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体量
图表34: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前景预测(未来5年数据预测)
图表35: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趋势预判
图表36:全球车联网产业区域发展格局
图表37:全球车联网产业重点区域市场分析
图表38:全球车联网企业兼并重组状况
图表39: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图表40: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历程
图表41:中国车联网发展阶段
图表42: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主体类型
图表43:车联网产业利益相关方
图表44:中国车联网产业企业入场方式
图表45: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供给水平分析
图表46: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体量测算
图表47: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发展痛点分析
图表48: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者入场进程
图表49: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者区域分布热力图
图表50: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者发展战略布局状况
图表51:中国车联网产业企业战略集群状况
图表52:中国车联网产业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图表53: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竞争态势
图表54: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图表55:中国车联网产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图表56:中国车联网产业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图表57:中国车联网产业新进入者威胁
图表58:中国车联网产业替代品威胁
图表59:中国车联网产业现有企业竞争
图表60: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状态总结
图表61:中国车联网产业资金来源
图表62: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主体
图表63: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事件汇总
图表64: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规模
图表65: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发展状况
图表66: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事件汇总
图表67: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动因分析
图表68: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案例分析
图表69: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趋势预判
图表70:中国车联网产业链结构
图表71:车联网产业链构成
图表72:车联网产业链全景
图表73:中国四大车联网产业链雏形
图表74:中国车联网产业链生态图谱
图表75:车联网产业生态体系
图表76:中国车联网产业链区域热力图
图表77:中国车联网产业成本效益分析
图表78:中国车联网产业价值链分析
图表79:中国车联网参与主体收费模式
图表80:中国车联网基本价值链
图表81:通讯运营服务(公网/专网)市场现状
图表82:通讯运营服务(公网/专网)发展趋势
图表83:车联网内容服务供应市场现状
图表84:车联网内容服务供应发展趋势
图表85:车联网定位服务供应市场现状
图表86:车联网定位服务供应发展趋势
图表87:云计算服务市场现状
图表88:云计算服务发展趋势
图表89:中国车联网产业细分市场结构
图表90: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硬件市场现状
图表91: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硬件发展趋势
图表92:中国车联网前装及后装市场发展现状
图表93:中国车联网前装及后装发展趋势前景
图表94:中国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市场发展现状
图表95:中国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发展趋势前景
如需完整目录请联系客服
智能网联汽车系统构成?
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装置,由2大机构5大系组成: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燃料供给系、润滑系、点火系、启动系组成,但是柴油机比汽油机少一个点火系统。
1、冷却系:一般由水箱、水泵、散热器、风扇、节温器、水温表和放水开关等组成。汽车发动机采用两种冷却方式,即空气冷却和水冷却。一般汽车发动机多采用水冷却。
2、润滑系:发动机润滑系由机油泵、集滤器、机油滤清器、油道、限压阀、机油表、感压塞及油尺等组成。
3、燃油供给系:
汽油机燃油系统包括汽油箱、汽油表、汽油管、汽油滤清器、汽油泵、化油器、空气滤清器等。
柴油机燃油系统包括喷油泵、喷油器和调速器等主要部件及柴油箱、输油泵、油水分离器、柴油滤清器、喷油提前器和高、低压油管等辅助装置。
4、启动系:起动机、蓄电池等。
5、点火系:火花塞、高压线、高压线圈、分电器、点火开关等。
6、曲柄连杆机构:连杆、曲轴、 轴瓦、飞轮 、活塞、活塞环、活塞销、曲轴油封等。
7、配气机构:汽缸盖、气门室盖罩凸轮轴、气门进气歧管、排气歧管、空气过滤器、消音器、三元催化增压器等。
扩展资料:
典型车身结构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汽车设计师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汽车的机械工程学的发展和革新上。
到了20世纪前半期,汽车的基本构造已经全部发明出来后,汽车设计者们开始着手从汽车外部造型上进行改进,并相继引入了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人体工程学以及工业造型设计等概念;
力求让汽车能够从外形上满足各种年龄、各种阶层,甚至各种文化背景的人的不同需求,使汽车成为真正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最佳表现形象,最终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百度百科—汽车
汽车电脑(ECU)的检测方法
智能网联汽车是以汽车为主体,利用环境感知技术实现多车辆有序安全行驶,通过无线通信网络等手段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智能网联汽车由环境感知层、智能决策层以及控制和执行层组成:环境感知层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夜视传感器、GPS/BDS、4G/5G、V2X。智能决策层道路识别、车辆识别、行人识别、交通标志识别、交通信号识别、驾驶员疲劳时别、决策分析与判断。控制与执行层制动与驱动控制、转向控制、挡位控制、协同控制、安全预警控制、人机交互控制。1)环境感 知层 环境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车载环境感知技术、卫星定位技术、4G/5G及V2X无线通信技术等,实现对车辆自身属性和车辆外在属性(如道路、车辆和行人等)静、动态信息的提取和收集,并向智能决策层输送信息。2)智能决策层 智能决策层的主要功能是接收环境感知层的信息并进行融会,对道路、车辆、行人、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等进行识别,决策分析和判断车辆驾驶模式和将要执行的操作,并向控制和执行层输送指令。3)控制和执行层 控制和执行层的主要功能是按照职能决策层的指令,对车辆进行操作和协同控制,并为联网汽车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安全信息、信息、救援信息以及商务办公、网上消费等,保障汽车安全行驶和舒适驾驶。从功能角度上讲,智能网联汽车与一般汽车相比,主要增加了环境感知与定位系统、无线通信系统、车载自组织网络系统和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等。1)环境感知和定位系统 环境感知与定位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传感技术和定位技术感知车辆本身状况和车辆周围状况。传感器主要包括车轮转速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微机械陀螺仪、转向盘转向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视觉传感器等,通过这些传感器,感知车辆行驶速度、行驶方向、运动姿态、道路交通情况等;定位技术主要使用GPS、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也很快,是中国大力推广的位置定位系统。2)无线通信系统 无线通信系统主要功能是各种数据和信息的传输,分为短距离无线通信和远距离无线通信。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为车辆安全系统提供实时响应的保障并为基于位置信息服务提供有力支持。用于智能网络汽车上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没有统一标准,处于起步阶段,但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在其他领域应用比较广泛,如蓝牙技术、ZigBee技术、WiFi技术、UWB技术、60GHZ技术、IrDA技术、DFID技术、NFC技术、专用短程通信技术等。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用于提供即时的互联网接入,主要有移动通信技术、微博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在智能网联汽车上的应用主要是4G/5G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技术标准有望世界统一。3)车载自组织网络系统 车载自组织网络依靠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实现V2X之间的通信,它是在一定通信范围内可以实现V2V、V2I、V2P之间相互交换各自的信息,并自动连接建立起一个移动的网络。典型应用包括车辆行驶安全预警、辅助驾驶、分布式交通信息发布以及基于通信的纵向车辆行驶控制等。4)先进驾驶辅助系统 先进驾驶辅助系统主要功能是提前感知车辆及其周围情况,发现危险及时报警,保障车辆安全行驶,是防止交通事故的新一代前沿技术,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是智能网络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关键技术。世界各大汽车公司纷纷开发各种驾驶辅助系统,名称不尽相同,但目标是一样的。有的已经量产开始装备使用,有的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简述为什么要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内容和主要步骤
汽车电子控制器维修特点:汽车电子控制器(ECU)是每个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当汽车电控系统出现故障时,很多故障都可能与ECU有关。然而,与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的其他元件和电路相比,汽车ECU的故障概率相对较低,而ECU的故障检测相对困难。需要注意的是:在排除汽车电控系统故障时,不可盲目拆卸ECU,而应先检测与故障现象相关的电路和器件。当除汽车ECU以外的所有可能的故障部件都正常时,将再次测试ECU。汽车ECU常见故障检测方法:在汽车电控系统故障排除过程中,通常采用排除法、电压检测法、更换法等间接方法来诊断ECU是否存在故障,但这些故障诊断方法都有其不足之处。01故障排除法使用故障排除法诊断ECU故障。首先分析汽车电控系统故障的可能原因,然后用相应的检测方法检查除ECU以外的汽车电控系统的零部件和电路。当这些可能的原因排除后,如果汽车电控系统的故障仍然存在,那么检查ECU是否有故障。排除方法通常用电压表和欧姆表检测连接到ECU的各种元件和线路的电压(通电时)和电阻(断电时),通过测得的电压或电阻判断被检测的线路或元件是否有故障。可见,通过排除故障来诊断ECU故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准确率也不是很高。要确认ECU是否有故障,通常需要结合ECU端电压检测法或更换法使用。02ECU端子电压检测法ECU端子电压检测法是用电压表检测ECU传感器的电源端子的电压和执行器控制端子的脉冲电压或模拟电压,根据这些检测到的端子是否有电压或测得的电压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来判断ECU是否有故障。03更换法所谓更换法,就是将待测ECU更换为新的或确认的ECU。汽车ECU故障检测的一般程序:当汽车ECU出现故障时,可以按照下图所示的程序对其进行故障检测。汽车ECU故障检测程序说明:01。首先,检测ECU外部可能的故障部件。02当您需要获取故障代码来维修汽车ECU故障时,您应该先读取故障代码。03首先用电压检测法检查ECU是否有故障。04全面检测ECU内外可能出现故障的零件。
『深度解析』鲜为人知的电动汽车内部结构系统
简述为什么要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内容和主要步骤
资料库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对现实世界要处理的物件(组织、部门、企业)等进行详细的调查,通过对原系统的了解,手机支援新系统的基础资料并对其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系统的功能。
系统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1.系统概况,系统的目标、范围、背景、历史和现状;2.系统的原理和技术,对原系统的改善;3.系统总体结构域子系统结构说明;4.系统功能说明;5.资料处理概要、工程体制和设计阶段划分;6.系统方案及技术、经济、功能和操作上的可行性。
软体工程 中为什么要进行需求分析
不分析需求,怎么知道使用者要什么?
软体说白了是一种工鸡,工具就要按照使用者的要求和习惯来做。不能程式设计师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如何进行需求分析
专案需求分析是一个专案的开端,也是专案建设的基石。在以往建设失败的专案中,80%是由于需求分析的不明确而造成的。因此一个专案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对需求分析的把握程度。 在原则上,需求阶段监理应尊重承建方的专案管理和专案分析能力;在具体的任务开展上,以不深入、不干扰承建方的自 *** 为主,除非在专案合作过程中发现承建方的专案管理以及专案分析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 为了保证专案的成功,监理方必须加强专案管理和专案分析工作,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坚持吸收、同化、贯彻的方法和手段。其中,需求分析是一个专案的开端,也是专案建设的基石。在以往建设失败的专案中,80%是由于需求分析的不明确而造成的。因此一个专案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对需求分析的把握程度。而专案的整体风险往往表现在需求分析不明确、业务流程不合理,使用者不习惯或不愿意去用承建方的软体。作为第三方的监理公司,必须提醒承建方、客户方重视需求分析的重要性,采用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来进行需求调研,同时监理方也应深入具体的需求调研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把握使用者的需求和方向,才能在将来的功能界定、开发范围上有发言权。 需求分析不象侦探推理那样需从蛛丝马迹着手,而是应该先了解巨集观的问题,再了解细节的问题。 一个应用软体系统(记为S)的涉及面可能很广,可以按不同的问题域(记为D)分类,每个问题域对应于一个软体子系统。 S={D1,D2,D3,…Dn} 问题域Di由若干个问题(记为P)组成,每个问题对应于子系统中的一个软构件。 Di={P1,P2,P3,…Pm} 问题Pj有若干个行为(或功能,记为F),每个行为对应于软构件中的实现介面。 Pj={F1,F2,F3,…Fk} 需求说明书应该对于那些只想了解巨集观需求的领导,和需要了解细节的技术员都合适。在写需求说明书时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1.最好为每个需求注释“为什么”,这样可让程式设计师了解需求的本质,以便选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此需求。 2.需求说明不可有二义性,更不能前后相矛盾。如果有二义性或前后相矛盾,则要重新分析此需求。 重点监控需求分析 由于专案的特殊性和行业覆盖的广阔性,以及需求分析的高风险性,软体需求分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需求分析又的的确确难做。其原因基本是由于以下情况造成的。 客户说不清楚需求 有些客户对需求只有朦胧的感觉,当然说不清楚具体的需求。例如全国各地的很多部门、机构、单位在进行应用系统以及网路建设时,客户方的办公人员大多不清楚计算机网路有什么用,更缺乏IT系统建设方面的专家和知识。此时,使用者就会要求软体系统分析人员替他们设想需求。工程的需求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为专案未来建设埋下了潜在的风险。 需求自身经常变动 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随着客户方对资讯化建设的认识和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他们会在不同的阶段和时期对专案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和需求变更。事实上,历史上没有一个软体的需求改动少于三次的!所以必须接受“需求会变动”这个事实,在进行需求分析时要懂得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分析清楚哪些是稳定的需求,哪些是易变的需求,以便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将软体的核心建筑在稳定的需求上,同时留出变更空间。咨询监理方在需求分析的功能界定上担任一个中间、公平、公正的角色,所以也必须积极参与到需求分析的准备中来,以便协助客户方和承建方来界定“做什么”、“不做什么”的系统功能界限。 分析人员或客户理解有误 软体系统分析人员不可能都是全才,更不可能是行业方面的专家。客户表达的需求,不同的分析人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如果分析人员理解错了,可能会导致以后的开发工作......
如何进行使用者需求分析
1.概念
需求的定义包括从使用者角度(系统的外部行为),以及从开发者角度(一些内部特性)来阐述需求.
关键的问题是一定要编写需求文件.我曾经目睹过一个专案中途更换了所有的开发者,客户被迫与新的需求分析者坐到一起.系统的分析人员说:"我们想与你谈谈你的需求."客户的第一反应便是:"我已经将我的要求都告诉你们前任了,现在我要的就是给我编一个系统".
百事通
而实际上,UGGs,需求并未编写成文件,因此新的分析人员不得不从头做起.所以如果只有一堆邮件、会谈记录或一些零碎的未整理的对话,你就确信你已明白使用者的需求,那完全是自欺欺人.
需求的另外一种定义认为需求是"使用者所需要的并能触发一个程式或系统开发工作的说明".有些需求分析专家拓展了这个概念:"从系统外部能发现系统所具有的满足于使用者的特点、功能及属性等".这些定义强调的是产品是什么样的,而并非产品是怎样设计、构造的.而下面的定义则从使用者需要进一步转移到了系统特性:
需求是指明必须实现什么的规格说明.它描述了系统的行为、特性或属性,是在开发过程中对系统的约束.
从上面这些不同形式的定义不难发现:并没有一个清晰、毫无二义性的"需求"术语存在,真正的"需求"实际上在人们的脑海中,这个人们主要是指客户,但一般情况下,使用者并不能描述自己的需要,只就需要系统分析人员根据使用者的自己语言的描述整理出相关的需要再进一步和客户核对.系统分析员和客户需要确保所有专案风险承担者在描述需求的那些名词的理解上务必达成共识.
任何文件形式的需求(例如如下将要描述的需求规格说明书)仅是一个模型,一种描述.
2.需求分析的任务
开发软体系统最为困难的部分就是准确说明开发什么.最为困难的概念性工作便是编写出详细技术需求,这包括所有面向用户、面向机器和其它软体系统的介面.同时这也是一旦做错,将最终会给系统带来极大损害的部分,并且以后再对它进行修改也极为困难.
目前,国内产品的庞杂,一家企业可能有几个系统并立执行,它们之间介面是系统开发人员最头痛的问题.
对于商业终端使用者应用程式,企业资讯系统和软体作为一个大系统的一部分的产品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于我们开发人员来说,并没有编写出客户认可的需求文件,我们如何知道专案于何时结束?而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对客户来说是重要的,那我们又如何能使客户感到满意呢?
然而,即便并非出于商业目的的软体需求也是必须的.例如库、元件和工具这些供开发小组内部使用的软体.当然你可能偶尔勿需文件说明就能与其他人意见较为一致,但更常见的是出现重复返工这种不可避免的后果,而重新编制程式码的代价远远超过重写一份需求文件的代价,这些血的教训正在国内的软体开发者身上发生.
近来,我遇到一个开发小组开发包括程式码编辑器在内的一套内部使用的计算机辅助软体.不幸的是,当他们开发完这个工具后,发现这个工具不能打印出原始码档案,使用者当然希望有这个功能.结果这个小组只好手工抄写原始码文件以供程式码检查.这说明那怕需求明确无误并构思准确,如果我们没有编写文件,软体达不到期望目标也只能是咎由自取了.
相反的情况,我曾见一个要整合到"错误跟踪系统"中的简单介面写了一页需求说明.而作业系统系统管理员在为处理指令码时发现简单的一张需求清单竟是如此有用.他们依据需求对系统进行测试时,此系统不仅非常清晰地实现了所有必需功能,而且未发现任何错误.
事实上,需求文件在开发过程中一直起指导作用.
3.需求分析过程
可把整个软体需求工程......
为什么要对企业员工培训进行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为企业培训工作提供了运作的基础,它是在企业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由培训部门、主管人员等相关工作人员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其是否需要培训及需要培训哪些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
(一)培训需求产生的原因
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是建立在对培训需求成因有效性的分析这一基础之上的,对培训需求形成的原因进行客观的分析直接关系到培训需求分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需求产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由于工作变化而产生的培训需求
企业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之中,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培训需求随之产生。
2.由于人员变化而产生的培训需求
无论员工原来从事何种工作,当他们进人一家新的企业或踏入新的工作领域时,为了尽快地进人工作状态,实现较好的工作业绩,培训都是他们的首要选择。
3.由于绩效变化而产生的培训需求
实现既定的或更优异的绩效是企业所希望的,但部分员工因各种原因,在其现有状况和应有的状况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也产生了相关的培训需求。
(二)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
培训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求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培训需求分析,除了以上对培训需求的形成原因的客观分析外,还要着重从培训需求的不同层面、不同方面、不同时期来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1.培训需求的层次分析
(1)组织层面分析
培训需求的组织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组织的目标、资源、特质、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准确地找出组织存在的问题与问题产生的根源,以确定培训是否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由于企业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随着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不断发展变化,企业发展的经营战略、组织所处的巨集观环境和发展趋势、组织现有的资源储备都会影响员工的培训需求。 (2)职务层面分析
工作分析的目的在于了解与绩效问题有关的工作的详细内容、标准以及完成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工作分析的结果也是将来设计和编制相关培训课程的重要资料来源。
通过对现有职务要求与担任此工作的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员工的培训需求。
(3)员工个人层面分析
员工个人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工作人员个体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来确定谁需要接受培训以及培训的内容。其分析的重点在于评价工作人员实际的工作绩效及工作能力。
2.培训需求的阶段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分为目前阶段培训需求分析和未来阶段培训需求分析。目前阶段培训需求分析是为了了解员工目前最需要培训的内容,以解决其目前的实际问题。未来阶段培训需求分析是为了了解员工未来一段时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培训。
三、如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从层次上来划分,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组织层面分析、职务层面分析及员工个人层面分析。如何对每一个具体的层面进行需求分析?从哪些方面来进行需求分析?
(一)组织分析
1.组织目标分析明确、清晰的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发展起著决定性、引领性的作用,同时也对培训规划的总体设计与实施起著决定性的作用。
2.组织资源分析
培训的实施需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做基础。从财力上来说,组织提供的培训经费会影响到培训的范围、频率、执行力度等方面;从时间上来说,培训时间的合理安排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人力方面来说,在培训需求分析过程、培训实施过程及培训评估过程中,......
在开发资料库系统时,为什么要做软体需求分析
只有做了软体需求分析,你才知道要建那些表,表结构是怎样的,表之间的关系是 怎样 的,知道了这些你才能做资料库系统设计
如何做好需求分析,需求调研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从广义上理解:需求分析包括需求的获取、分析、规格说明、变更、验证、管理的一系列需求工程。
狭义上理解需求分析指需求的分析、定义过程。
原因
需求分析就是分析软体使用者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开发出的软体却没人要,那所有的投入都是徒劳。如果费了很大的精力,开发一个软体,最后却不满足使用者的要求,从而要重新开发过,这种返工是让人痛心疾首的(相信大家都有体会)。比如:使用者需要一个for linux的软体,而你在软体开发前期忽略了软体的执行环境,忘了向用户询问这个问题,而想当然的认为是开发for windows的软体。当你千辛万苦地开发完成向用户提交时才发现出了问题,那时候你是欲哭无泪了,恨不得找块豆腐一头撞死。
需求分析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他具有决策性、方向性、策略性的作用,他在软体开发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一定要对需求分析具有足够的重视。在一个大型软体系统的开发中,他的作用要远远大于程式设计。
任务
简言之,需求分析的任务就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就是要全面地理解使用者的各项要求,并准确地表达所接受的使用者需求。
过程
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问题识别、分析与综合、制订规格说明、评审。
问题识别:就是从系统角度来理解软体,确定对所开发系统的综合要求,并提出这些需求的实现条件,以及需求应该达到的标准。这些需求包括:功能需求(做什么)、效能需求(要达到什么指标)、环境需求(如机型、作业系统等)、可靠性需求(不发生故障的概率)、安全保密需求、使用者介面需求、资源使用需求(软体执行是所需的记忆体、CPU等)、软体成本消耗与开发进度需求、预先估计以后系统可能达到的目标。
分析与综合: 逐步细化所有的软体功能,找出系统各元素间的联络,介面特性和设计上的限制,分析他们是否满足需求,剔除不合理部分,增加需要部分。最后综合成系统的解决方案,给出要开发的系统的详细逻辑模型(做什么的模型)。
制订规格说明书: 即编制文件,描述需求的文件称为软体需求规格说明书。请注意,需求分析阶段的成果是需求规格说明书,向下一阶段提交。
评审: 对功能的正确性,完整性和清晰性,以及其它需求给予评价。评审通过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否则重新进行需求分析。
方法
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很多,这里只强调原型化方法,其它的方法如:结构化方法、动态分析法等,从来没用过这些方法在此不讨论。
原型化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原型就是软体的一个早期可执行的版本,它实现了目标系统的某些或全部功能。
原型化方法就是尽可能快地建造一个粗糙的系统,这系统实现了目标系统的某些或全部功能。但是这个系统可能在可靠性、介面的友好性或其他方面上存在缺陷。建造这样一个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考察某一方面的可行性,如演算法的可行性、技术的可行性或考察是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等。如:为了考察是否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可以用某些软体工具快速的建造一个原型系统,这个系统只是一个介面,然后听取使用者的意见,改进这个原型。以后的目标系统就在原型系统的基础上开发。
原型主要有三种类型:探索型、实验型、进化型。
探索型:目的是要弄清楚对目标系统的要求,确定所希望的特性,并探讨多种方案的可行性。
实验型:用于大规模开发和实现前,考核方案是否合适,规格说明是否可靠。
进化型:目的不在于改进规格说明,而是将系统建造得易于变化,在改进原型的过程中,逐步将原型进化成最终系统。
在使用原型化方法时有两种不同的策略:废弃策略、追加策略。
废弃策略:先建造一个功能简单而且质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统,针对这个系统反复进行修改,形成......
网路工程为什么要进行需求分析
不进行需求分析,你怎么了解客户的需求,怎么给客户做网路规划,怎么给客户建设网路。
怎么做好一个需求分析师?
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吧,也许看完了你就能明白了。。
先来看一个老掉牙的故事:福特说,我在设计汽车之前,到处去问人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更好的交通工具?”,几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 ── 一匹“更快的马”。
“更好的交通工具”代表使用者的“需求”;“更快的”是使用者对于解决这个“需求”的“期望值”;“马”是使用者对于解决这个“需求”的自假设“功能”。
一个初级的设计者,被使用者牵着鼻子走。听到“更快的马”以后,会马上去设计一匹“马”。这个时候,无论在“马”上如何做创新,思路已经框死,结果很难突破。最终只能出来平庸的设计,很难长久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实现不了多大的商业价值。
一个合格的设计者,和使用者一起走。听到“更快的马”以后,会考虑“更快的”这个“期望值”,围绕着它突破“马”的局限,去做设计。最终可能会出来很好的设计,但他们把“需求”本身抛到了脑后,最终只能简单的满足需求达到期望,而无法引导需求。他们绩以做出来成功的产品,但随着使用者期望的增长,这样的产品很 难有取得使用者的长久青睐,也很难取得商业上长久的成功。
一个卓越的设计者,自己会作为使用者的一部分深入了解他们,并带着使用者一起走。听到“更快的马”以后,他们会先去考虑需求是“更好的交通”工具,然后再结合 “更快的”这个主要期望。用对使用者最有价值的方式在的满足需求超越期望(把“马”这件事抛到脑后),从而引导需求,并获取更丰厚更长久的商业利益,和使用者双赢。
不可否认,史玉柱是一个商业的天才。
他发现了“送礼”这个大需求,并发现了送礼的期望在于“面子”而非“ 实用”。于是他通过“广告”在推广的同时增加产品的“价值”,而非在产品质量上增加“价值”。春节,杭州人告诉我:“我们春节送礼都是送保健品,广告播什么就买什么,因为有 知名度”。但他忘记了,这样是否可以给使用者带来真正的长期价值。生活层次相对较高的行州人又告诉我“我们不买脑白金和黄金酒,那些都是骗人的档次低。我们买灵芝、鹿茸、人参、...”。
他发现了“砍人”的需求,并发现了“花再多钱也要砍死他”这个期望,最终使用了“网游”这个功能,用最简单粗暴的商业设计获取暴利。但他忘记了,这样做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价值,于是最后他在利用网际网路社群引导需求的时候遇到了问题 ...
福特是一个商业的天才,更是产品的天才。
他可以发现人们需要“更好的交通工具”这个大需求,并肯定了这个需求的渴望程度会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会越来越强。同时他肯定了“更快的”这个使用者的首要期望,结合这个期望开始思考。然后,他又判断出汽车比火车有更低的成本,而且对于使用者更有价值,会替代火车。最后,他用“汽车”而不是“马”来满足需求、达到并超越期望, 同时引导使用者往下的进一步需求和期望... 于是,他的商业回报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使用者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 使用者的期望值是什么? 》 如何做才对使用者最有价值,并让企业获利? 》 如何超越期望并引导需求,获取更高更长久的商业利益?
这是一个必然思考逻辑,违背这个逻辑出来的产品势必难以获取长久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产品模式是“使用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产品设计是“主要满足什么期望值,给使用者带去什么价值?”,商业模式是“用什么功能,如何赚钱?”,创新设计是“如何超越期望,获取更高更长久的利益?”。
所以,我在同意邵亦波所说“创业者更应该注重‘产品’”的同时,主张一个产品的主导者甚至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更应该注重:
产品模式的设计:使用者真正需要满足的需求是什么?
产品的设计:让使用者达到什么样的期望?给他们带去什么价值?......
应该怎样开展需求分析
专案需求分析是一个专案的开端,也是专案建设的基石。在以往建设失败的专案中,80%是由于需求分析的不明确而造成的。因此一个专案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对需求分析的把握程度。 在原则上,需求阶段监理应尊重承建方的专案管理和专案分析能力;在具体的任务开展上,以不深入、不干扰承建方的自 *** 为主,除非在专案合作过程中发现承建方的专案管理以及专案分析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 为了保证专案的成功,监理方必须加强专案管理和专案分析工作,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坚持吸收、同化、贯彻的方法和手段。其中,需求分析是一个专案的开端,也是专案建设的基石。在以往建设失败的专案中,80%是由于需求分析的不明确而造成的。因此一个专案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对需求分析的把握程度。而专案的整体风险往往表现在需求分析不明确、业务流程不合理,使用者不习惯或不愿意去用承建方的软体。作为第三方的监理公司,必须提醒承建方、客户方重视需求分析的重要性,采用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来进行需求调研,同时监理方也应深入具体的需求调研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把握使用者的需求和方向,才能在将来的功能界定、开发范围上有发言权。 需求分析不象侦探推理那样需从蛛丝马迹着手,而是应该先了解巨集观的问题,再了解细节的问题。 一个应用软体系统(记为S)的涉及面可能很广,可以按不同的问题域(记为D)分类,每个问题域对应于一个软体子系统。 S={D1,D2,D3,…Dn} 问题域Di由若干个问题(记为P)组成,每个问题对应于子系统中的一个软构件。 Di={P1,P2,P3,…Pm} 问题Pj有若干个行为(或功能,记为F),每个行为对应于软构件中的实现介面。 Pj={F1,F2,F3,…Fk} 需求说明书应该对于那些只想了解巨集观需求的领导,和需要了解细节的技术员都合适。在写需求说明书时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1.最好为每个需求注释“为什么”,这样可让程式设计师了解需求的本质,以便选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此需求。 2.需求说明不可有二义性,更不能前后相矛盾。如果有二义性或前后相矛盾,则要重新分析此需求。 重点监控需求分析 由于专案的特殊性和行业覆盖的广阔性,以及需求分析的高风险性,软体需求分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需求分析又的的确确难做。其原因基本是由于以下情况造成的。 客户说不清楚需求 有些客户对需求只有朦胧的感觉,当然说不清楚具体的需求。例如全国各地的很多部门、机构、单位在进行应用系统以及网路建设时,客户方的办公人员大多不清楚计算机网路有什么用,更缺乏IT系统建设方面的专家和知识。此时,使用者就会要求软体系统分析人员替他们设想需求。工程的需求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为专案未来建设埋下了潜在的风险。 需求自身经常变动 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随着客户方对资讯化建设的认识和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他们会在不同的阶段和时期对专案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和需求变更。事实上,历史上没有一个软体的需求改动少于三次的!所以必须接受“需求会变动”这个事实,在进行需求分析时要懂得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分析清楚哪些是稳定的需求,哪些是易变的需求,以便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将软体的核心建筑在稳定的需求上,同时留出变更空间。咨询监理方在需求分析的功能界定上担任一个中间、公平、公正的角色,所以也必须积极参与到需求分析的准备中来,以便协助客户方和承建方来界定“做什么”、“不做什么”的系统功能界限。 分析人员或客户理解有误 软体系统分析人员不可能都是全才,更不可能是行业方面的专家。客户表达的需求,不同的分析人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如果分析人员理解错了,可能会导致以后的开发工作......
纯电动汽车结构组成原理纯电动汽车系统介绍
随着公众对电动汽车的认可度不断提升,电动汽车的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电动汽车作为一个新兴低碳产业,2017年再度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春天,同时也对纯电动知识普及意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文介绍了电动汽车电力驱动系统、能源系统及辅助工作系统的相关问题,揭秘了驱动电机、电动控制器等内部结构特点作用及相互的联系,提出了纯电动意识在低碳出行环境节能等方面的重要性,并以充电设施运营商自身角度出发进行了展望。
电动汽车主要由电力驱动系统、能源系统和辅助工作系统三大部分组成。纯电动汽车电力驱动系统主要由电子控制器、驱动电动机、电动机逆变器、各种传感器(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制动踏板开关、转向盘转角传感器等)、机械传动装置(变速器和差速器)和车轮等组成。电动汽车能源管理系统是对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能源转换装置的工作能量进行协调、分配和控制的软、硬件的系统。辅助工作系统承载着“汽车服务员”的角色,她提供的是空调、照明、辅助动力源等所谓的“其它的”功能,可以提高汽车整体的可操作性和驾驶员的舒适感,此部分基本和普通燃油车类似。
驱动电机
驱动电机的作用是将蓄电池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通过传动系统驱动汽车运行的装置。同时,大部分电动汽车在刹车状态下,电机又会扮演“发电机”的角色,将多余的机械能回馈给电池进行充电。市面上,电机可以分为直流电机、异步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譬如,特斯拉用的是异步电机,起步加速较快,而且不会出现噪音;北汽EU260则用的是永磁同步电机,因为其轻便易于安置。
电动控制器
电动控制器是为电动汽车的变速和方向变换等而设置,其作用是控制电动机的电压或电流,完成电动机的驱动转矩和旋转方向的控制。通过均匀改变电动机的端电压,控制电动机的电流,从而实现电动机的无极调速,这一过程称之为晶闸管斩波调速。
在电动汽车的旋向变换控制中,直流电动机是通过接触器改变电枢或磁场的电流方向而实现旋向变换。当采用交流异步电动机驱动时,电动机转向的改变只需变换磁场三相电流的相序即可,可使控制电路简化。此外,采用交流电动机及其变频调速控制技术,使电动汽车的制动能量回收控制更加方便,控制电路更加简单。
传动和行驶装置
电动汽车传动装置的作用是将电动机的驱动转矩传输给汽车的驱动轴,然后再由行驶装置(车轮、轮胎和悬架等)转化为对地面的作用力,从而带动车轮行驶。电动机可以带负载启动,一般燃油车上的离合器可以取消安装。而且驱动电机可以通过电路控制实现旋向变换,所以燃油车变速器中的倒档也可以省去。相对于燃油车更为简便的还有,采用电动机无极调速控制时,电动汽车可以忽略变速器;采用电动轮驱动时,可以省略差速器,所以电动汽车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内部构造。
蓄电池
蓄电池是电动汽车一切工作的能量源泉,不但将电能转化成行驶的动能,其他的车载装置能源也悉数来源于此。市面上,蓄电池种类丰富,铅酸、镍氢、磷酸铁锂、锰酸锂、钛酸锂、三元材料、多元复合材料等并存。其中纯电动乘用车三元动力电池为主流,装机量可以达到76%;电动客车中,磷酸铁锂电池更占优势,有超过60%的装机量。电动汽车安装蓄电池的基本考虑,通常是比能量高,充电技术成熟、时间短,连续放电率高、自放电率低,适应车辆运行环境,安全可靠,寿命长易维护。
能量管理系统
能量管理系统扮演着“能量协调员”的角色,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对能源进行有效分配管理,协调各个部分工作管理,从而达到能源最大限度的利用率。在车体制动过程中的能量回收,能量管理系统也有参与,协助控制装置进行工作,提高电动汽车续航能力。同时,它还会实时监控蓄电池的温度、端电压、放电电流等参数,避免电池过充、过放电,有效提高电池的寿命。
充电器
充电器装置是将外部电网的交流电转化成相应电压的直流电储存在蓄电池中,同时控制充电电流。充电过程中三个阶段,恒流段、恒压段和浮充段,都是由此进行控制的。充电桩是电动汽车充换电系统中最重要的设施,一般固定在路边或停车场内,利用专用充电接口,采用传导方式为电动汽车的车载电池组提供电能,实际使用中,一般有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两种形式,对于商业用途的充电桩还会包括相应的联网通讯、刷卡计费、使用预约等功能。
一体式直流充电桩 : 45KW/60 KW/ 90KW/120KW/180KW
产品特点: 双枪定制;充电模块多样化
安全可靠;防雷防雨及漏电保护
具备上行通讯接口;可进行多桩群集中管理
动力转向系统
转向装置是为实现汽车的转弯而设置的,它由方向盘、转向器、转向机构与转向轮等组成。为了提高驾驶员可操作性,可采用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EPS。
近两年,互联网、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一系列名词已不再遥远,大城市的出行方式悄然改变了,纯电动环保出行成为了很多人的最佳选择。随着国家对于机动车纯电动普及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政策的扶持,充电市场得到了加速推进。与此同时,国网、普天、特来电等企业的充电平台相继覆盖全国充电网络。高陆通作为充电平台运营商,已将如何更科学、高效地建设、运营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站作为己任,努力推广纯电动意识,共同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急求:汽车电源系统、启动系统的结构与基本原理
电动车出来这么久了,大家一定很好奇。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和组成原理方面的知识,让大家对电动汽车有更深入的了解。纯电动汽车是指以可充电电池(如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或锂离子电池)为动力,由电动机驱动的车辆。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主要由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组成,可以从电网获取电能,也可以替代电池。纯电动汽车结构组成原理传统内燃机汽车主要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四部分组成。与燃油车相比,纯电动汽车的结构主要是增加了电驱动控制系统,取消了发动机。传输机制变了。根据驱动方式的不同,简化或取消了部分零件,增加了供电系统、驱动电机等新机构。汽车行驶时,电池输出电能(电流),控制器驱动电机运转。电机输出的扭矩通过传动系统驱动车轮向前或向后运动。纯电动汽车系统纯电动汽车的基础结构比较简单,主要由动力电池和电机组成。由于纯电动汽车系统功能的改变,纯电动汽车由电驱动控制系统、底盘、车身和辅助系统四个新部分组成。包括电源系统、驱动电机系统、车辆控制器和辅助系统。动力电池输出电能,电机控制器驱动电机运转发电,然后通过减速机构传递给驱动轮驱动电动车。动力电池、变速器和电机电连接;电机、减速器和车轮是机械连接的。纯电动汽车结构一般来说,如果把电动汽车看作一个大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电驱动子系统、电源子系统和辅助子系统组成。图3中的双线表示机械连接;粗线表示电气连接;所述细线控制信号连接;线上的箭头表示电力或控制信号的传输方向。来自加速踏板的信号被输入到电子控制器中,并且通过控制功率转换器来调节电动机的输出扭矩或转速。电机的输出扭矩通过汽车传动系统驱动车轮转动。充电器通过汽车的充电接口给电池充电。汽车行驶时,风扇电池通过功率变换器向电机供电。当电动汽车采用电制动时,驱动电机在发电状态下运行,将车辆的部分动能反馈给电池进行充电,延长了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电动汽车的组成控制原理(1)供电系统供电系统主要包括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车载充电器和辅助电源。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和储能装置,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目前纯电动汽车主要是锂离子电池(包括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离子电池等)。电池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动力电池的使用情况,检测动力电池的端电压、内阻、温度、电池电解液浓度、电池剩余容量、放电时间、放电电流或放电深度等状态参数,并根据动力电池对环境温度的要求进行温度调节控制。限流控制可以避免动力电池的过充过放,显示和报告相关参数,其信号流向辅助系统,并在组合仪表上显示相关信息,以便驾驶员可以随时将车载充电器从电网的供电系统转换为动力电池的充电系统,即将交流电(220V或380V)转换为相应电压(240~410V)的DC。并根据需要控制其充电电流(家用充电一般为10或16A)。辅助电源一般为12V或24VDC低压电源,主要为各种辅助设备提供所需能量。电力子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核心,也是与内燃机汽车最大的区别。驱动系统一般由电子控制器、功率变换器、驱动电机、机械传动装置和车轮组成。驱动系统是将蓄电池中储存的电能高效地转化为车轮的动能,从而推进汽车,并在汽车减速或下坡时实现再生制动。驱动电机系统由驱动电机和驱动电机控制器组成,通过高低压线束和冷却管路与整车其他系统电、热连接。驱动系统的作用是将蓄电池中储存的电能高效地转化为车轮的动能,从而推进汽车,并在汽车减速刹车或下坡时实现再生制动。驱动电机的作用是将电源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通过传动装置或直接驱动车轮。DC系列电机广泛应用于早期的电动汽车,具有“软”的机械特性,非常适合汽车的行驶
项目1.1汽车电器设备的组成
1.1.1电源系统 包括蓄电池、发电机、调节器。其中发电机为主电源,发电机正常工作时,由发电机向全车用电设备供电,同时给蓄电池充电。蓄电池的主要作用是发动机启动时向启动机供电,同时辅助发电机向用电设备供电。调节器的作用是使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保持恒定。
图1-1 汽车的电源电路
1.1.2用电设备
1.启动系统 包括直流电动机、传动机构、控制装置。用于启动发动机。
2.点火系统 其任务是产生高压电火花,点燃汽油机发动机汽缸内的可燃混合气。它分为传统点火系、电子点火系和微机控制的点火系。传统点火系包括点火线圈、分电器、电容器、火花塞等;电子点火系包括点火线圈、信号发生器、电子点火器、配电器、火花塞等;微机控制点火系包括点火线圈、信号发生器、微电脑、电子点火器、配电器、火花塞等。
3.照明系统 包括汽车内外各种照明灯及其控制装置。用来保证夜间行车安全。
4.信号系统 包括喇叭、蜂鸣器、闪光器及各种行车信号标识灯。用来保证车辆运行时的人车安全。
5.仪表系统 包括各种电器仪表(电流表、电压表、机油压力表、温度表、燃油表、车速及里程表、发动机转速表等)。用来显示发动机和汽车行驶中有关装置的工作状况。
6.辅助电器系统 包括电动刮水器、空调器、低温启动预热装置、收录机、点烟器、玻璃升降器等。
7.电子控制系统 主要指利用微机控制的各个系统,包括电控燃油喷射装置、电子点火装置、制动防抱死装置、电控自动变速器、。
1.1.3全车电路级及配电装置
全车电路及配电装置包括中央接线盒、熔断装置(保险装置)、继电器、电路开关、电线束及插接件等。
具体组成如图1-1所示。
项目1.2汽车电器设备的特点
1.2.1低压直流
汽油车多采用12V,柴油车多采用24V。主要优点是安全性好。采用直流电主要从蓄电池的充电来考虑。
1.2.2并联单线
所谓并联,就是汽车全车的用电设备全部采用并联联接;单线制即从电源到用电设备使用一根导线连接,而另一根导线则用汽车车体或发动机机体的金属部分代替,称为“负极搭铁”。单线制可节省导线,使线路简化、清晰,便于安装与检修。
1.2.3负极搭铁
将蓄电池的负极与车体相连接,称为负极搭铁。
1.2.4两个电源
汽车上共有两个电源:蓄电池和发电机。发电机是主电源,大部分时间汽车用电设备靠发电机供电;蓄电池是辅助电源,在发动机启动时向启动系、点火系及全车其他用电设备供电,并且发动机转速低时由蓄电池供电。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