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0G固态硬盘装win7 64位系统,硬盘怎么分区?固态分区会影响开机速度和性能吗?

2.操作系统(四)文件管理

3.什么叫”格式化”

4.怎么样才能让电脑运行速度变快,是一体机,

5.什么叫引导扇区

6.硬盘有不稳定扇区

240G固态硬盘装win7 64位系统,硬盘怎么分区?固态分区会影响开机速度和性能吗?

电脑系统分区保留空闲扇区-分区前保留空闲扇区

240G固态硬盘装win7 64位系统,硬盘分区遵循“小分区、少分区”的原则。

固态分区不会影响开机速度和性能,固态会使开机速度变快和软件加载速度变快。

所谓“小分区”就是不要把SSD的容量都分满,保留一部分容量作为“空闲位置”,用于SSD内部的优化操作,如磨损平衡、垃圾回收和坏块映射。一般情况下这一步骤厂商已经帮我们设定好了,例如NAND容量128G的SSD,厂家会标称120G,剩下的部分就被设置成了预留空间。当然如果你十分注重SSD性能,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预留空间,

“少分区”则是另外一种概念,关系到4k对齐对SSD的影响。一方面现在主流SSD容量都不是很大,分区越多意味着浪费的空间越多(每个分区总有那么些空间是用不到的),另一方面分区太多容易导致分区错位,在分区边界的磁盘区域SSD性能可能受到影响。

SSD具有以下优点:

1.读写速度快:用闪存作为存储介质,读取速度相对机械硬盘更快。固态硬盘不用磁头,寻道时间几乎为0。持续写入的速度非常惊人,固态硬盘厂商大多会宣称自家的固态硬盘持续读写速度超过了500MB/s!固态硬盘的快绝不仅仅体现在持续读写上,随机读写速度快才是固态硬盘的终极奥义,这最直接体现在绝大部分的日常操作中。与之相关的还有极低的存取时间,最常见的7200转机械硬盘的寻道时间一般为12-14毫秒,而固态硬盘可以轻易达到0.1毫秒甚至更低。

2.防震抗摔性:传统硬盘都是磁碟型的,数据储存在磁碟扇区里。而固态硬盘是使用闪存颗粒(即mp3、U盘等存储介质)制作而成,所以SSD固态硬盘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部件,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而且在发生碰撞和震荡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相较传统硬盘,固态硬盘占有绝对优势。

3.低功耗:固态硬盘的功耗上要低于传统硬盘。

4.无噪音:固态硬盘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工作时噪音值为0分贝。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在工作状态下能耗和发热量较低(但高端或大容量产品能耗会较高)。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活动部件,不会发生机械故障,也不怕碰撞、冲击、振动。由于固态硬盘用无机械部件的闪存芯片,所以具有了发热量小、散热快等特点。

5.工作温度范围大:典型的硬盘驱动器只能在5到55摄氏度范围内工作。而大多数固态硬盘可在-10~70摄氏度工作。固态硬盘比同容量机械硬盘体积小、重量轻。固态硬盘的接口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的相同,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与普通硬盘一致。其芯片的工作温度范围很宽(-40~85摄氏度)。

6.轻便:固态硬盘在重量方面更轻,与常规1.8英寸硬盘相比,重量轻20-30克。

操作系统(四)文件管理

文件—就是一组有意义的信息/数据集合

文件属于抽象数据类型。为了恰当地定义文件,需要考虑有关文件的操作。操作系统提供系统调用,它对文件进行创建、写、读、重定位、搠除和截断等操作。

所谓的“逻辑结构”,就是指在用户看来,文件内部的数据应该是如何组织起来的。而“物理结构”指的是在操作系统看来,文件的数据是如何存放在外存中的。

无结构文件:文件内部的数据就是一系列二进制流或字符流组成。又称“流式文件”

文件内部的数据其实就是一系列字符流,没有明显的结构特性。因此也不用探讨无结构文件的“逻辑结构”问题。

有结构文件:由一组相似的记录组成,又称“记录式文件”。每条记录又若干个数据项组成。 [1] 一般来说,每条记录有一个数据项可作为关键字。根据各条记录的长度(占用的存储空间)是否相等,又可分为定长记录和可变长记录两种。有结构文件按记录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

对于含有N条记录的顺序文件,查找某关键字值的记录时,平均需要查找N/2次。在索引顺序文件中,设N条记录分为√N组,索引表中有√N个表项,每组有√N条记录,在查找某关键字值的记录时,先顺序查找索引表,需要查找√N /2次,然后在主文件中对应的组中顺序查找,也需要查找√N/2次,因此共需查找√N/2+√N/2=√N次。显然,索引顺序文件提高了查找效率,若记录数很多,则可用两级或多级索引

FCB的有序集合称为“文件目录”,一个FCB就是一个文件目录项。FCB中包含了文件的基本信息(文件名、物理地址、逻辑结构、物理结构等),存取控制信息(是否可读/可写、禁止访问的用户名单等),使用信息(如文件的建立时间、修改时间等)。最重要,最基本的还是文件名、文件存放的物理地址。

对目录的操作如下:

操作的时候,可以有以下几种目录结构:

早期操作系统并不支持多级目录,整个系统中只建立一张目录表,每个文件占一个目录项。

单级目录实现了“按名存取”,但是不允许文件重名。在创建一个文件时,需要先检查目录表中有没有重名文件,确定不重名后才能允许建立文件,并将新文件对应的目录项插入目录表中。显然, 单级目录结构不适用于多用户操作系统。

早期的多用户操作系统,用两级目录结构。分为主文件目录(MFD,Master File Directory)和用户文件目录(UFD,User Flie Directory)。

允许不同用户的文件重名。文件名虽然相同,但是对应的其实是不同的文件。两级目录结构允许不同用户的文件重名,也可以在目录上实现实现访问限制(检查此时登录的用户名是否匹配)。但是两级目录结构依然缺乏灵活性,用户不能对自己的文件进行分类

用户(或用户进程)要访问某个文件时要用文件路径名标识文件,文件路径名是个字符串。各级目录之间用“/”隔开。从根目录出发的路径称为绝对路径。

系统根据绝对路径一层一层地找到下一级目录。刚开始从外存读入根目录的目录表;找到目录的存放位置后,从外存读入对应的目录表;再找到目录的存放位置,再从外存读入对应目录表;最后才找到文件的存放位置。整个过程需要3次读磁盘I/O操作。

很多时候,用户会连续访问同一目录内的多个文件,显然,每次都从根目录开始查找,是很低效的。因此可以设置一个“当前目录”。此时已经打开了的目录文件,也就是说,这张目录表已调入内存,那么可以把它设置为“当前目录”。当用户想要访问某个文件时,可以使用从当前目录出发的“相对路径”

可见,引入“当前目录”和“相对路径”后,磁盘I/O的次数减少了。这就提升了访问文件的效率。

树形目录结构可以很方便地对文件进行分类,层次结构清晰,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文件的管理和保护。但是,树形结构不便于实现文件的共享。为此,提出了“无环图目录结构”。

可以用不同的文件名指向同一个文件,甚至可以指向同一个目录(共享同一目录下的所有内容)。需要为每个共享结点设置一个共享计数器,用于记录此时有多少个地方在共享该结点。用户提出删除结点的请求时,只是删除该用户的FCB、并使共享计数器减1,并不会直接删除共享结点。只有共享计数器减为0时,才删除结点。

其实在查找各级目录的过程中只需要用到“文件名”这个信息,只有文件名匹配时,才需要读出文件的其他信息。因此可以考虑让目录表“瘦身”来提升效率。

当找到文件名对应的目录项时,才需要将索引结点调入内存,索引结点中记录了文件的各种信息,包括文件在外存中的存放位置,根据“存放位置”即可找到文件。存放在外存中的索引结点称为“磁盘索引结点”,当索引结点放入内存后称为“内存索引结点”。相比之下内存索引结点中需要增加一些信息,比如:文件是否被修改、此时有几个进程正在访问该文件等。

为文件设置一个“口令”(如:abc112233),用户请求访问该文件时必须提供“口令”。

优点:保存口令的空间开销不多,验证口令的时间开销也很小。

缺点:正确的“口令”存放在系统内部,不够安全。

使用某个“密码”对文件进行加密,在访问文件时需要提供正确的“密码”才能对文件进行正确的解密。 [3]

优点:保密性强,不需要在系统中存储“密码”

缺点:编码/译码,或者说加密/解密要花费一定时间。

在每个文件的FCB(或索引结点)中增加一个访问控制列表(Access-Control List, ACL),该表中记录了各个用户可以对该文件执行哪些操作。

有的计算机可能会有很多个用户,因此访问控制列表可能会很大,可以用精简的访问列表解决这个问题

精简的访问列表:以“组”为单位,标记各“组”用户可以对文件执行哪些操作。当某用户想要访问文件时,系统会检查该用户所属的分组是否有相应的访问权限。

索引结点,是一种文件目录瘦身策略。由于检索文件时只需用到文件名,因此可以将除了文件名之外的其他信息放到索引结点中。这样目录项就只需要包含文件名、索引结点指针。

索引结点中设置一个链接计数变量count,用于表示链接到本索引结点上的用户目录项数。

当User3访问“ccc”时,操作系统判断文件“ccc”属于Link类型文件,于是会根据其中记录的路径层层查找目录,最终找到User1的目录表中的“aaa”表项,于是就找到了文件1的索引结点。

类似于内存分页,磁盘中的存储单元也会被分为一个个“块/磁盘块/物理块”。很多操作系统中,磁盘块的大小与内存块、页面的大小相同

内存与磁盘之间的数据交换(即读/写操作、磁盘I/O)都是以“块”为单位进行的。即每次读入一块,或每次写出一块

在内存管理中,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被分为一个一个页面同样的,在外存管理中,为了方便对文件数据的管理,文件的逻辑地址空间也被分为了一个一个的文件“块”。于是文件的逻辑地址也可以表示为(逻辑块号,块内地址)的形式。用户通过逻辑地址来操作自己的文件,操作系统要负责实现从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

连续分配方式要求每个文件在磁盘上占有一组连续的块。用户给出要访问的逻辑块号,操作系统找到该文件对应的目录项(FCB)——可以直接算出逻辑块号对应的物理块号,物理块号=起始块号+逻辑块号。还需要检查用户提供的逻辑块号是否合法(逻辑块号≥ 长度就不合法)因此 连续分配支持顺序访问和直接访问 (即随机访问)

读取某个磁盘块时,需要移动磁头。访问的两个磁盘块相隔越远,移动磁头所需时间就越长。 连续分配的文件在顺序读/写时速度最快,物理上用连续分配的文件不方便拓展,且存储空间利用率低,会产生难以利用的磁盘碎片可以用紧凑来处理碎片,但是需要耗费很大的时间代价。。

链接分配取离散分配的方式,可以为文件分配离散的磁盘块。分为隐式链接和显式链接两种。

用户给出要访问的逻辑块号i,操作系统找到该文件对应的目录项(FCB)…从目录项中找到起始块号(即0号块),将0号逻辑块读入内存,由此知道1号逻辑块存放的物理块号,于是读入1号逻辑块,再找到2号逻辑块的存放位置……以此类推。因此,读入i号逻辑块,总共需要i+1次磁盘I/O。

用链式分配(隐式链接)方式的文件,只支持顺序访问,不支持随机访问,查找效率低。另外,指向下一个盘块的指针也需要耗费少量的存储空间。但是,用隐式链接的链接分配方式,很方便文件拓展。另外,所有的空闲磁盘块都可以被利用,不会有碎片问题,外存利用率高。

把用于链接文件各物理块的指针显式地存放在一张表中。即文件分配表(FAT,File Allocation Table)

一个磁盘仅设置一张FAT 。开机时,将FAT读入内存,并常驻内存。FAT的各个表项在物理上连续存储,且每一个表项长度相同,因此“物理块号”字段可以是隐含的。

从目录项中找到起始块号,若i>0,则查询内存中的文件分配表FAT,往后找到i号逻辑块对应的物理块号。 逻辑块号转换成物理块号的过程不需要读磁盘操作。

用链式分配(显式链接)方式的文件,支持顺序访问,也支持随机访问 (想访问i号逻辑块时,并不需要依次访问之前的0 ~ i-1号逻辑块), 由于块号转换的过程不需要访问磁盘,因此相比于隐式链接来说,访问速度快很多。显然,显式链接也不会产生外部碎片,也可以很方便地对文件进行拓展。

索引分配允许文件离散地分配在各个磁盘块中,系统会为每个文件建立一张索引表,索引表中记录了文件的各个逻辑块对应的物理块(索引表的功能类似于内存管理中的页表——建立逻辑页面到物理页之间的映射关系)。索引表存放的磁盘块称为索引块。文件数据存放的磁盘块称为数据块。

在显式链接的链式分配方式中,文件分配表FAT是一个磁盘对应一张。而索引分配方式中,索引表是一个文件对应一张。可以用固定的长度表示物理块号 [4] ,因此,索引表中的“逻辑块号”可以是隐含的。

用户给出要访问的逻辑块号i,操作系统找到该文件对应的目录项(FCB)…从目录项中可知索引表存放位置,将索引表从外存读入内存,并查找索引表即可只i号逻辑块在外存中的存放位置。

可见, 索引分配方式可以支持随机访问。文件拓展也很容易实现 (只需要给文件分配一个空闲块,并增加一个索引表项即可)但是 索引表需要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

索引块的大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每个文件必须有一个索引块,因此索引块应尽可能小,但索引块太小就无法支持大文件,可以用以下机制:

空闲表法适用于“连续分配方式”。分配磁盘块:与内存管理中的动态分区分配很类似,为一个文件分配连续的存储空间。同样可用首次适应、最佳适应、最坏适应等算法来决定要为文件分配哪个区间。回收磁盘块:与内存管理中的动态分区分配很类似,当回收某个存储区时需要有四种情况——①回收区的前后都没有相邻空闲区;②回收区的前后都是空闲区;③回收区前面是空闲区;④回收区后面是空闲区。总之,回收时需要注意表项的合并问题。

操作系统保存着链头、链尾指针。如何分配:若某文件申请K个盘块,则从链头开始依次摘下K个盘块分配,并修改空闲链的链头指针。如何回收:回收的盘块依次挂到链尾,并修改空闲链的链尾指针。适用于离散分配的物理结构。为文件分配多个盘块时可能要重复多次操作

操作系统保存着链头、链尾指针。如何分配:若某文件申请K个盘块,则可以用首次适应、最佳适应等算法,从链头开始检索,按照算法规则找到一个大小符合要求的空闲盘区,分配给文件。若没有合适的连续空闲块,也可以将不同盘区的盘块同时分配给一个文件,注意分配后可能要修改相应的链指针、盘区大小等数据。如何回收:若回收区和某个空闲盘区相邻,则需要将回收区合并到空闲盘区中。若回收区没有和任何空闲区相邻,将回收区作为单独的一个空闲盘区挂到链尾。 离散分配、连续分配都适用。为一个文件分配多个盘块时效率更高

位示图:每个二进制位对应一个盘块。在本例中,“0”代表盘块空闲,“1”代表盘块已分配。位示图一般用连续的“字”来表示,如本例中一个字的字长是16位,字中的每一位对应一个盘块。因此可以用(字号,位号)对应一个盘块号。当然有的题目中也描述为(行号,列号)

盘块号、字号、位号从0开始,若n表示字长,则

如何分配:若文件需要K个块,①顺序扫描位示图,找到K个相邻或不相邻的“0”;②根据字号、位号算出对应的盘块号,将相应盘块分配给文件;③将相应位设置为“1”。如何回收:①根据回收的盘块号计算出对应的字号、位号;②将相应二进制位设为“0”

空闲表法、空闲链表法不适用于大型文件系统,因为空闲表或空闲链表可能过大。UNIX系统中用了成组链接法对磁盘空闲块进行管理。文件卷的目录区中专门用一个磁盘块作为“超级块”,当系统启动时需要将超级块读入内存。并且要保证内存与外存中的“超级块”数据一致。

进行Create系统调用时,需要提供的几个主要参数:

操作系统在处理Create系统调用时,主要做了两件事:

进行Delete系统调用时,需要提供的几个主要参数:

操作系统在处理Delete系统调用时,主要做了几件

事:

在很多操作系统中,在对文件进行操作之前,要求用户先使用open系统调用“打开文件”,需要提供的几个主要参数:

操作系统在处理open系统调用时,主要做了几件事:

进程使用完文件后,要“关闭文件”

操作系统在处理Close系统调用时,主要做了几件事:

进程使用read系统调用完成写操作。需要指明是哪个文件(在支持“打开文件”操作的系统中,只需要提供文件在打开文件表中的索引号即可),还需要指明要读入多少数据(如:读入1KB)、指明读入的数据要放在内存中的什么位置。操作系统在处理read系统调用时,会从读指针指向的外存中,将用户指定大小的数据读入用户指定的内存区域中。

进程使用write系统调用完成写操作,需要指明是哪个文件(在支持“打开文件”操作的系统中,只需要提供文件在打开文件表中的索引号即可),还需要指明要写出多少数据(如:写出1KB)、写回外存的数据放在内存中的什么位置操作系统在处理write系统调用时,会从用户指定的内存区域中,将指定大小的数据写回写指针指向的外存。

寻找时间(寻道时间)T S :在读/写数据前,将磁头移动到指定磁道所花的时间。

延迟时间T R :通过旋转磁盘,使磁头定位到目标扇区所需要的时间。设磁盘转速为r(单位:转/秒,或转/分),则平均所需的延迟时间

传输时间T t :从磁盘读出或向磁盘写入数据所经历的时间,设磁盘转速为r,此次读/写的字节数为b,每个磁道上的字节数为N。则

总的平均存取时间Ta

延迟时间和传输时间都与磁盘转速相关,且为线性相关。而转速是硬件的固有属性,因此操作系统也无法优化延迟时间和传输时间,但是操作系统的磁盘调度算法会直接影响寻道时间

根据进程请求访问磁盘的先后顺序进行调度。

优点:公平;如果请求访问的磁道比较集中的话,算法性能还算过的去

缺点:如果有大量进程竞争使用磁盘,请求访问的磁道很分散,则FCFS在性能上很差,寻道时间长。

SSTF算法会优先处理的磁道是与当前磁头最近的磁道。可以保证每次的寻道时间最短,但是并不能保证总的寻道时间最短。(其实就是贪心算法的思想,只是选择眼前最优,但是总体未必最优)

优点:性能较好,平均寻道时间短

缺点:可能产生“饥饿”现象

SSTF算法会产生饥饿的原因在于:磁头有可能在一个小区域内来回来去地移动。为了防止这个问题,可以规定,只有磁头移动到最外侧磁道的时候才能往内移动,移动到最内侧磁道的时候才能往外移动。这就是扫描算法(SCAN)的思想。由于磁头移动的方式很像电梯,因此也叫电梯算法。

优点:性能较好,平均寻道时间较短,不会产生饥饿现象

缺点:①只有到达最边上的磁道时才能改变磁头移动方向②SCAN算法对于各个位置磁道的响应频率不平均

扫描算法(SCAN)中,只有到达最边上的磁道时才能改变磁头移动方向,事实上,处理了184号磁道的访问请求之后就不需要再往右移动磁头了。LOOK调度算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在磁头移动方向上已经没有别的请求,就可以立即改变磁头移动方向。(边移动边观察,因此叫LOOK)

优点:比起SCAN算法来,不需要每次都移动到最外侧或最内侧才改变磁头方向,使寻道时间进一步缩短

SCAN算法对于各个位置磁道的响应频率不平均,而C-SCAN算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规定只有磁头朝某个特定方向移动时才处理磁道访问请求,而返回时直接快速移动至起始端而不处理任何请求。

优点:比起SCAN来,对于各个位置磁道的响应频率很平均。

缺点:只有到达最边上的磁道时才能改变磁头移动方向,另外,比起SCAN算法来,平均寻道时间更长。

C-SCAN算法的主要缺点是只有到达最边上的磁道时才能改变磁头移动方向,并且磁头返回时不一定需要返回到最边缘的磁道上。C-LOOK算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磁头移动的方向上已经没有磁道访问请求了,就可以立即让磁头返回,并且磁头只需要返回到有磁道访问请求的位置即可。

优点:比起C-SCAN算法来,不需要每次都移动到最外侧或最内侧才改变磁头方向,使寻道时间进一步缩短

磁盘地址结构的设计:

Q:磁盘的物理地址是(柱面号,盘面号,扇区号)而不是(盘面号,柱面号,扇区号)

A:读取地址连续的磁盘块时,用(柱面号,盘面号,扇区号)的地址结构可以减少磁头移动消耗的时间

减少延迟时间的方法:

Step 1:进行低级格式化(物理格式化),将磁盘的各个磁道划分为扇区。一个扇区通常可分为头、数据区域(如512B大小)、尾三个部分组成。管理扇区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结构一般存放在头、尾两个部分,包括扇区校验码(如奇偶校验、CRC循环冗余校验码等,校验码用于校验扇区中的数据是否发生错误)

Step 2:将磁盘分区,每个分区由若干柱面组成(即分为我们熟悉的C盘、D盘、E盘)

Step 3:进行逻辑格式化,创建文件系统。包括创建文件系统的根目录、初始化存储空间管理所用的数据结构(如位示图、空闲分区表)

计算机开机时需要进行一系列初始化的工作,这些初始化工作是通过执行初始化程序(自举程序)完成的

初始化程序可以放在ROM(只读存储器)中。ROM中的数据在出厂时就写入了,并且以后不能再修改。ROM中只存放很小的“自举装入程序”,完整的自举程序放在磁盘的启动块(即引导块/启动分区)上,启动块位于磁盘的固定位置,开机时计算机先运行“自举装入程序”,通过执行该程序就可找到引导块,并将完整的“自举程序”读入内存,完成初始化。拥有启动分区的磁盘称为启动磁盘或系统磁盘(C:盘)

对于简单的磁盘,可以在逻辑格式化时(建立文件系统时)对整个磁盘进行坏块检查,标明哪些扇区是坏扇区,比如:在FAT表上标明。(在这种方式中,坏块对操作系统不透明)。

对于复杂的磁盘,磁盘控制器(磁盘设备内部的一个硬件部件)会维护一个坏块链表。在磁盘出厂前进行低级格式化(物理格式化)时就将坏块链进行初始化。会保留一些“备用扇区”,用于替换坏块。这种方案称为扇区备用。且这种处理方式中,坏块对操作系统透明

什么叫”格式化”

简单地说,格式化就是为磁盘做初始化的工作,以便我们能够按部就班地往磁盘上记录资料。好比我们有一所大房子要用来存放书籍,我们不会搬来书往屋里地上一扔了事,而是要先在里面支起书架,标上类别,把书分门别类地放好。

我们新购买的磁盘在使用之前,要能让操作系统认得它,要先写入一些磁性的记号到磁盘上的每一扇区,便可在该操作系统下取用磁盘上的数据,这个动作就称为格式化。

高级格式化和低级格式化

格式化动作可分为高级格式化(high-level format)和低级格式化(low-level format)两种。软盘只有高级格式化;而硬盘不仅有高级格式化,还有低级格式化的动作。低级格式化都是针对硬件的磁道为单位来工作,这个格式化动作是在硬盘分区和高级格式化之前做的,通常一般的使用者并不会去做这个动作。

若未特别指明,则一般格式化的动作所指的都是高级格式化。在MS-DOS操作系统当中,我们可以使用FORMAT指令来格式化硬盘与软盘,例如要格式化一片在磁盘驱动器A:当中的磁盘片,并将开机文件放入该磁盘当中,则使用‘FORMAT A: /S’指令,而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格式化的动作则由‘管理器’来执行(右键点击磁盘名称-->“格式化……”)。

格式化的动作通常是在磁盘的开端写入启动扇区(boot sector)的数据、在根目录记录磁盘标签(volume label)、为文件分配表(FAT)保留一些空间,以及检查磁盘上是否有损坏的扇区,若有的话则在文件分配表标上损毁的记号(一般用大写字母“B”代表“BAD”),表示在该扇区并不用来储存数据。

注:在高级格式化之前,通常我们必须为磁盘驱动器指定分区(partition),这是将一个实体磁盘驱动器分为数个分区,以使得不同的操作系统使用不同的分区,或是分为数台逻辑磁盘驱动器,这个动作称为“磁盘分区”。

快速格式化

在对磁盘进行格式化时,我们还有一个选择是“快速格式化”。

当运行常规格式化命令时,会在当前分区的文件分配表中将分区上的每一个扇区标记为空闲可用,同时系统将扫描硬盘以检查是否有坏扇区,扫描过程中会为每一个扇区打上可用标记。扫描坏扇区的工作占据了格式化磁盘分区的大部分时间。

如果选择的是快速格式化,那么将只从分区文件分配表中做删除标记,而不扫描磁盘以检查是否有坏扇区。只有在硬盘以前曾被格式化过并且在能确保硬盘没有损坏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此选项。

数据安全性

理论上讲,高级格式化(不论是快速还是普通形式)并没有真正从磁盘上删除数据,它只是给数据所在的磁盘扇区的开头部分写入了一种特殊的删除标记,告诉系统这里可以写入新的数据。只要在格式化后没有立刻用全新的数据覆盖整个硬盘,那么原来的数据还会好端端在那里,只需要一些特定的软件即可恢复原来的数据。

相反地,低级格式化所做的是将磁盘上的每一个扇区用“00”覆盖,这将完全地破坏硬盘上的所有数据,不再有恢复的可能。

格式化能清除硬盘上的么?

是的。只要针对某个分区的格式化命令被执行,这个分区上的一切现有数据就被标记为不可读。作为一种程序文件自然也就看不到了,当然也就不可能再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硬盘往往不止一个分区,表现在“我的电脑”中,你会看到从C:开始的好几个盘符。你必须将所有这些不同盘符的分区格式化之后才能说自己的硬盘上百分百的没有。否则的话,这个盘被格式化了,那个盘上还有,什么时候打开别的盘来一读,又会回来了。

在Windows环境下能格式化所有硬盘分区么?

答案是“不能”。只要Windows系统启动起来,在系统盘(一般是C:盘,也可自定义)上就有一些系统文件被锁定为不可移动或删除。Windows下的格式化命令是图形界面的Windows程序,这种程序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附属工具,离开Windows操作系统就无法运行,所以它不能格式化它的“上级”系统程序所在的磁盘分区。

只要不是系统分区,别的分区都可以轻松地对之进行格式化的操作。

怎样格式化所有硬盘分区?

答:想办法进入DOS,比如用Windows的启动光盘。进入DOS命令行界面后,使用 FORMAT X:(把X:换成任意字母+半角冒号)即可。也可用其他第三方磁盘管理工具比如PQ Magic等。这些磁盘分区软件,可以在分区的同时对当前分区进行格式化。

怎么样才能让电脑运行速度变快,是一体机,

乎所有的电脑都进行了一定的自动、手工优化,很多个人用户还安装运行了一些优化硬件的软件。而在很多媒体也发表了此类优化文章,笔者也发表过一些。不过笔者的一些朋友和网友对系统优化已经不再感兴趣了——多是说优化前和优化后都差不多,对速度和稳定性的提高没有什么效果!真的是这样吗?以笔者的感觉来讲其答案是肯定的……

不过在这几个月中,笔者对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更深一层的研究和学习后,陆陆续续地发现优化中有很多重要环节被我们忽视了。经反复实践对比后发现,这些环节对优化效果起这决定性的作用!总结起来大体上有九个环节,下面笔者就逐一道来。

一、合理使用硬盘

何为合理使用硬盘呢?首先我们要了解硬盘盘片的物理结构。分区并格式化后的硬盘却是以扇区为基本单位的,一个分区是由若干个扇区构成的。那什么是扇区呢?我们都知道磁盘在工作时是转动的,它所存储的信息是按一系列同心圆记录在其表面上的,每一个同心圆称为一个磁道,在图1我们可以看到磁道和扇区的分布情况(当然,这只是个示意图而已,实物要比图中密得多!),很多朋友认为那个红色的“大块头”是一个扇区,但正确的认识应该是**的那小块为一个扇区。一个扇区的大小为512字节,一个整圆环为一个磁道,一个磁道上有若干个扇区,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越靠外的磁道上的单个扇区其体积越大,换句话就是其密度越小,由于硬盘是机械传动,所以磁头对其的寻找、读、写速度也就越快,分区的分布也是从外圈向内圈的,所以C盘相对于D盘等要靠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感觉C盘比D、E等分区要快的原因。

明白了上面的知识,我们就能合理使用硬盘了!以一块容量为60GB的新硬盘为例进行说明:把C盘分为3至5GB(视操作系统而定),把D盘调成1GB,把E盘设为10GB,省下的就看着设吧(可对半分为F和G盘)——对系统速度没有什么影响。

分好区后如何使用是最为关键的:

1、把操作系统装在C盘上并把MwIE、Foxmail、ICQ、QQ、FlashGet、超级兔子、播放器软件以及一些看图软件等常用小型软件也安装在C盘上。如果您使用诸如Office之类的微软大型软件的话,也要将其安装到C盘上。当然,由于我们并不会用到其中的全部功能,所以要定制安装那些有用的部分以节省C盘空间!然后把虚拟内存设置到D盘上(只是暂时的^_^)后再使用系统自带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把C盘整理一下。

2、使用“微晓注册表优化大师”之类的系统修改软件把“我的文档”、“上网缓冲”、“上网历史”、“收藏夹”等经常要进行写、删操作的文件夹设置到D盘上来尽量避免其它分区产生磁盘碎片而降低硬盘性能!

3、把各种应用软件安装到E盘,至于游戏可装在F盘,G盘用来存放影音文件。

4、对C盘再进行一次碎片整理,然后进行完下面的第二大步后再把虚拟内存设置到C盘上!

二、虚拟内存的设置

将虚拟内存设置成固定值已经是个普遍“真理”了,而且这样做是十分正确的,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将其设置到C盘以外的非系统所在分区上,而且其值多为物理内存的2~3倍。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值越大系统的性能越好、运行速度越快!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系统比较依赖于虚拟内存——如果虚拟内存较大,系统会在物理内存还有很多空闲空间时就开始使用虚拟内存了,那些已经用不到的东东却还滞留在物理内存中,这就必然导致内存性能的下降!

于是笔者从32MB内存开始试起至512MB内存为止,发现上面的说到的事实是非常正确的,虚拟内存应设置为物理内存0至1.5倍(0倍是多少啊?就是禁用!^_^)为好,而且物理内存越大这个倍数就应越小而不是越大。当物理内存等于或大于512MB时,绝大多数PC就可以禁用虚拟内存不用了,这时内存性能是最高的!^_^

至于您的虚拟内存具体要设置成多大,您就要自己试一试了,因为这和常驻内存软件的多少和大小以及您平时运行的软件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笔者无法给出建议值。您可先将其设为物理内存等同后,再运行几个大型软件,如果没有异常情况出现的话,您就再将其设置成物理内存的一半后再运行那几个大型软件,如果出现了异常,您就要适当加大虚拟内存的值了!以此类推,当您找到最佳值后只要把这个值设置到C盘上就OK了!:)

注:如果您使用的是Windows ME及以下的操作系统的话,可下载“MagnaRAM ”来优化物理内存和虚拟内存,这样的效果更好!另外,笔者建议您不要再使用那些所谓的优化和整理内存的软件了!

三、合理摆放“快捷方式”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运行软件都是通常该软件的“快捷方式”来做到的,硬盘越来越大,安装的软件也越来越多,有很多朋友喜欢把快捷方式都放到桌面上,这样不但使您眼花缭乱,而且系统性能也会下降,而且会造成系统占用过大而使系统变得不稳定,所以我们最好把桌面上的快捷方式控制在10个左右,其它的快捷方式可全放到开始菜单和快捷启动栏中,而且把所有软件的“卸载”快捷方式删除以提高系统性能。另外,尽量不要存在重复的快捷方式。

四、慎用“安全类”软件

这里所说的安全类软件就是指实时性的防毒软件和防火墙。该类软件对系统和CPU的占用是非常大的(有的高达30%以上),如果您不经常上杂七杂八网站的话,这类软件完全没有必要使用!这比对CPU进行超频可实际、方便得多了!:)

五、减少不必要的随机启动程序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很多朋友并不知道什么程序是可以禁止的,什么是不能禁止的,所以很多人并没有进行这一步的工作。有了优化大师这一工作就简单得多了,在图2界面的“开机速度优化”中优化大师会提示您什么可以禁止,什么不能禁止!

这样做的好处除了能加快启动速度外,还能提高系统在运行中的稳定性!

六、合理设置“图标缓存”

通常系统默认的图标缓存都是比较大的,这明显有浪费的感觉,所以我们要将其值做适当的调整,我们可用“Windows优化大师”查看一下当前系统已经褂昧硕嗌偻急昊捍妫?缓笪颐墙?渲瞪栉?导蚀笮〉?倍左右即可。注:部分电脑可能无法使用优化大师进行修改,这时您可使用“超级兔子魔法设置”进行修改!

另外,桌面背景也不要弄得太复杂(建议设为“无”),有的朋友还做成了动画桌面,这种做法没有任何现实意义,除了会给系统带来不稳定因素外,没有任何好的作用——毕竟我们只有很少时间是面对桌面的!^_^

七、合理设置“磁盘缓存”

系统默认值通常都非常保守,所以我们要进行一定的修改,我们也可在“Windows优化大师”中对其进行修改,只是我们要手工进行数字的输入,磁盘缓存最小值可设为2048(KB),最大值设为物理内存的25%,缓冲区读写单元为512。

注:这一做法会对多媒体软件的稳定运行带来很大的好处,尤其是最小值的设置不要太低!

八、尽量精简右键菜单

很多程序在安装后都会在右键菜单中留下身影,其中有很多都是我们用不到的,但其却给我们的系统带来了负担。为此,我们可在“超级兔子魔法设置”等软件中对右键菜单进行精简,通常只保留常用的就行了!另外,您最好是将无用项删除而不是只单纯去掉其前面的小勾!

这样做可有效减少因“新建”菜单而引起的失去响应的现象出现!

九、合适的显示器刷新率和分辨率

有些朋友总是抱怨自己的显卡太差劲,有的显卡的确是差劲了些,但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显示器刷新率设置得过高所致的“象”。通常15、17英寸的彩显将刷新率设置成75Hz以上就行了(如果带宽足够当然也可以更高),没有必要强行上得太高。分辨率也是同一个道理,通常设成800×600或×768就行了,只要够用就好,完全没有必要玩什么“终极”和“骨灰”。

这样做比对显卡进行超频带来的提速效果要大多了!

结语

总而言之,当您使用了本文的方法后,您就会发现系统比以前快多了!而且也稳定多了!^_^除了本文的内容外,在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后再把系统弄得简单点也没有什么坏处。华而不实没用的!请君尝试之,便知余言不谬也!

什么叫引导扇区

什么是引导区电脑 一、什么是引导型? 引导型是一种在ROM BIOS之后,系统引导时出现的,它先于操作系统,依托的环境是BIOS中断服务程序。引导型是利用操作系统的引导模块放在某个固定的位置,并且控制权的转交方式是以物理位置为依据,而不是以操作系统引导区的内容为依据,因而占据该物理位置即可获得控制权,而将真正的引导区内容搬家转移或替换,待程序执行后,将控制权交给真正的引导区内容,使得这个带的系统看似正常运转,而已隐藏在系统中并伺机传染、发作。 二、引导型的分类 引导型按其寄生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类,即MBR(主引导区)、BR(引导区)。MBR也称为分区,将寄生在硬盘分区主引导程序所占据的 硬盘0头0柱面第1个扇区中。典型的有(Stoned)、2708、INT60等。BR 是将寄生在硬盘逻辑0扇或软盘逻辑0扇(即0面0道第1个扇区)。典型的病 毒有Brain、小球等。 三、引导型的主要特点1、引导型是在安装操作系统之前进入内存,寄生对象又相对固定,因此该类型基本上不得不用减少操作系统所掌管的内存容量方法来驻留内存高端。而正常的系统引导过程一般是不减少系统内存的。2、引导型需要把传染给软盘,一般是通过修改INT 13H的中断向量,而新INT 13H中断向量段址必定指向内存高端的程序。 3、引导型感染硬盘时,必定驻留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或引导扇区,并且只驻留一次,因此引导型一般都是在软盘启动过程中把传染给硬盘的。而正常的引导过程一般是不对硬盘主引导区或引导区进行写盘操作的。 4、引导型的寄生对象相对固定,把当前的系统主引导扇区和引导扇区与干净的主引导扇区和引导扇区进行比较,如果内容不一致,可认定系统引导区异常。90年代中期,最为流行的电脑是引导区,主要通过软盘在16位元磁盘操作系统(DOS)环境下传播。引导区会感染软盘内的引导区及硬盘,而且也能够感染用户硬盘内的主引导区(MBR)。一但电脑中毒,每一个经受感染电脑读取过的软盘都会受到感染。引导区电脑是如此传播:隐藏在磁盘内,在系统文件启动以前电脑已驻留在内存内。这样一来,电脑就可完全控制DOS中断功能,以便进行传播和破坏活动。那些设计在DOS或 Windows3.1上执行的引导区是不能够在新的电脑操作系统上传播,所以这类的电脑已经比较罕见了

硬盘有不稳定扇区

用一下中关村的 HD TUNE 教程

笔者在这解说一下在“健康”测试中个参数的含义(仅作参考,因为原始数据的含义为硬盘厂家保密的,不同厂家可能不同)

下面我们先大概了解一下S.M.A.R.T属性表:

S.M.A.R.T.包含很多个属性,每个属性值只有两种含义,超过阈值和没有超过阈值。一旦有属性值超过了阈值,表明“硬盘快不行了”。每个硬盘的S.M.A.R.T.信息中,都注明了这些属性的阈值,不同厂家的阀值是不同的。不同的属性值对于阈值的对比关系也有两种情况,应大于阈值和应小于阈值。

下面列出几个笔者觉得比较重要的属性进行说明:

(01) 读取错误率 Read Error Rate (应小于阈值)

硬件读取错误率,在从磁盘表面读取数据发生错误时记录。任何大于0的数据表明在磁盘表面或者读写柱头发生过问题。这项的最差值很低的话,则提示硬盘多半有坏道。某些二手硬盘检测这个数值不正常的话,有可能是被修复或屏蔽过坏道。

(05) 重新映射扇区计数 Reallocated Sectors Count (应小于阈值)

重新映射扇区的计数值。硬盘发现一个读、写或校验错误时,会将这个扇区重新映射并将数据转移到一个特殊的保留的空闲区域,这些区域就称为重新映射扇区。 也就是说,硬盘是无法通过检测来发现“坏块”的,所有的坏块都被隐藏到了重新映射的扇区里面了,当然这样读写速度会有影响变慢。

(09) 通电时间计数 Power-On Hours Count,POH (越小越好,通常无阈值)

通电状态下的小时计数。这个值表示了硬盘通电状态下总计的小时计数,不过不同厂家这个值的单位有所不同,也有以分钟、秒钟为单位的。新买回的硬盘应该小于10小时吧,不然有可能。。。。嘿嘿

(0A) 马达重试计数 Spin Retry Count (应小于阈值)

马达尝试启动的重试计数。这个属性存储了马达为了达到标准转速而进行的启动尝试的总计数,即第一次启动并不能成功达到标准转速。数值高可能电路或是硬盘的保留区有问题,说明硬盘的机械系统出现了问题。

(0C) 通电周期计数 Power Cycle Count (越小越好,通常无阈值)

这个属性表明了整个硬盘通电/去电周期的次数,即开关次数。

(C2) Temperature (越小越好,通常无阈值)

当前内部温度。一般不应超过45摄氏度。

(C4) 重新映射计数 Reallocetion Event Count (应小于阈值)

重新映射操作的计数值。这个属性值表明了将重新映射扇区的数据转移到空闲区域的尝试总次数。成功的转移和不成功的转移都会被计数。

(C5) 当前待映射扇区计数 Current Pending Sector Count (应小于阈值)

“不稳定的”扇区数量,即等待被映射的扇区数量。 如果不稳定的扇区随后被读写成功,这个值会降低,扇区也不会重新映射。扇区读取错误不会造成重新映射,扇区只会在写入失败时发生重新映射。这个值有时候会有问题,因为带缓存写入不会重新映射扇区,只有直接读写才会真正写入磁盘。如这个数值异常,则可能预示硬盘快挂了。。。。

(C6) 无法校正扇区计数 Uncorrectable Sector Count (应小于阈值)

读写扇区时发生的无法校正的错误总计数。这个值上升表明硬盘表明有缺损或者机械系统有问题。

(C7) 直接内存访问校验错误计数 UltraDMA CRC Error Count (应小于阈值)

通过接口循环冗余校验(Interface Cyclic Redundancy Check,ICRC)发现的通过接口电缆进行数据传输的错误。

(C8) 写入错误率 Write Error Rate (应小于阈值)

写入一个扇区时发生错误的总数。

如果上述某项或几项出现“变红”,那问题可能比较严重,赶快处理吧。。。不然就。。。不远了。。。

本月商城推出套餐:

1.周一,周三10人免邮日

2.店长联盟购价格超低,厂价直销。

3.零售客户团购

哈韩国际商城